国债招标突改美国式意欲何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 11:08 金时网·金融时报 | ||||||||
记者 李倩 财政部2005年记账式(六期)国债下周将同时在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招标发行。本期国债采用了停用两年的美国式招标方式发行,耐人寻味。 市场人士大概都记得,财政部还是在2003年5月21日,7年期国债续发行时曾经采用
混合式招标融合了荷兰式与美国式招标的特点,将全场加权平均中标利率作为当期国债的票面利率,低于票面利率的投标按照票面利率中标,高于票面利率10%以内的投标按投标利率中标,其余不中标。去年财政部推出混合式招标方式时,正值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市场升息预期较强,债券发行面临较大困难之时。由于混合式招标有助于锁定并提高债券投资收益,减少机构在美国式招标中的投标价格风险,能够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投标,因此,从理论上说,当时财政部推行混合式招标对保证发行成功有较大帮助。 在美国式招标方式中,当招标标的为价格时,全场加权平均中标价格为国债的发行价格,各中标机构按各自中标价格承销。下周一即将发行的记账式(六期)国债为1年期短期国债,计划发行面额300亿元,采用贴现方式发行,招标标的为价格,招标方式为美国式招标。与混合式招标相似,美国式招标方式也为多种价格招标方式。但不同之处在于,混合式招标结果是有底线的,底线即为全场加权平均中标价格。而在美国式招标方式下,招标结果没有底线,各家机构以各自中标价格承销,因而各家机构的最终中标价格极有可能出现高于全场中标价格的情况。 因此,从技术上说,美国式招标存在“胜利者诅咒”,即投标越积极,中标成本越高的问题。采用美国式招标,机构的投标价格风险较大。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目前市场资金充裕,债券供不应求的状况下,财政部已不担心国债发行流标。目前市场对1年期国债的利率水平基本达成了共识,因此财政部在本期国债发行上启用美国式招标方式,使一级市场竞标机构无法再吃大锅饭。 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日前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第十届SNAI经济论坛上所讲的一席话,更能反映财政部此次国债招标方式变化的初衷。 楼继伟在讲话中强调,固定收益产品市场的发展滞后是阻碍金融深化的重要因素,历史上长期国债招标利率较低,四五年前15年期长期国债招标利率在3%左右,30年期国债的利率甚至在4%以下,尽管价格的形成是市场化的,但是由于市场没有深度,低利率是必然结果。另外,他还强调债券市场割裂问题比较突出,认为割裂的市场难以形成真正的、合理的收益率曲线。 楼继伟提出要从四个方面促进金融深化步伐的加快。一是认识金融深化的意义,增强“软实力”。二是政府要加强监管,明确责任。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制定交易规则、完善交易制度。三是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因为这是金融产品的定价基础。第四是政府要有开放的态度,不断学习掌握新的金融工具。 看来,财政部在记账式(六期)国债发行中采取美国式招标,意在提醒竞标机构理性投标,促进国债的合理定价,充分发挥国债招投标的价格发现作用,使金融产品的定价更趋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