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性财政政策淡出 明年长期国债减至600亿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4日 15:14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 |||||||||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实施了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将转为稳健,而作为财政政策转向的重要特征,明年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将大幅减少 □ 本刊记者 耿馨雅/文 不 久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了明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即实施财政政策
作为稳健财政政策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减少国债发行规模。此前已经有媒体报道称明年的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将从今年的 1100 亿元减少到 800 亿元,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有财政部官员向《证券市场周刊》透露,长期建设国债明年的发行规模可能降低到 600 亿元,但他同时表示,最终发行规模的确定还要等待明年初两会的审议和批准。其间数字不排除有变化的可能,但发行规模逐渐减少是必然的。 扩张性财政政策淡出 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将淡出的预测今年以来不绝于耳。最初来自于财政部部长金人庆 5 月的一次讲话,称中国将由实行积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向实行“中性”财政政策转变。此后,关于“中性”财政政策的议论与日俱增,最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了“稳健”来为财政政策定了调子。“无论是中性还是稳健,其内在含义就是积极或者说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要淡出。”上述那位财政部官员表示。 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由来已久,初衷是为了应对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增长放慢。但是,不少海内外专家都指出,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使中国经济增长对财政支出扩张的依赖日益加重。 所谓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指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等措施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这一政策在中国通货紧缩的时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部分行业和地区出现了投资过热,通货膨胀率也已经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同时,赤字规模不断扩大, 2002 年及 2003 年财政赤字连续两年达到 3198 亿元,创下了 1949 年以来的两个并列高峰。 种种迹象表明,为了确保宏观调控的顺利进行,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势在必行。 稳健财政政策登场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目前财政政策在配合货币政策的紧缩而收紧,但并不是“全面紧缩”,不是“急转弯”,而是“转慢弯”, 是在稳健把握之下着力协调,在调减扩张力度中区别对待,即“有保有控”。 1998 年至今,中国政府实施了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到 2004 年 7 年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 9100 亿元。有专家测算,这部分国债拉动形成的投资总规模约在 5 亿元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指出,在过去的五六年里,积极财政政策为 GDP 的增长贡献了将近两个百分点,但是,它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出来。目前我国已经累积了两万多亿元的国债规模,财政整体风险正在提高。 从实际情况看,建设国债资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每年都有结转,今年的结转额会比往年更大一些。 有专家指出,今年 9 月底,建设国债资金已结转 680 亿元,预计到年底可能达到 800 亿元。 长期建设国债可能逐步取消 近年来,财政收入增长非常快,去年增速已经达到 20% 以上,远远高于 GDP 的增长,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不断升高。这种情况可能致使政府掌控的资源的份额不断扩大, 而以政府主导型的投资与市场化发展的进程是不相符的。“大规模政府投资应该逐渐在某些领域推出,而让位于社会资金投资。解决某些问题不一定需要长期建设国债来解决。”财政部这位官员说。 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资金就是解决之道。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曾承诺,在逐步削减长期建设国债数额的同时,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资金,在完全取消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后,将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资金增加到 1000 亿元。 “适当减弱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就是适度紧缩财政资金所支持的投资项目,对国债使用的结构和方向进行调整,由拉动投资需求转变为刺激消费需求。”该官员表示。 “最终取消长期建设国债是未来的趋势。”有专家如此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