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债券 > 正文
 

日本:削减国债刻不容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 11:34 金时网·金融时报

  上周五,日本财务省发表的最新政府债务余额统计显示,在今年3月底结束的2005财政年度末,日本政府发行的国债、借款以及政府短期证券等债务余额已经上升到了827.48万亿日元,比上年末增加了45.92万亿日元,刷新历史最高纪录。不过对于日本来说,这并不稀奇,在过去的15年间,有关日本国债发行的新闻一向是一个新高接着又一个新高。

  不过,仔细分析一下上述数据,人们就会发现债台高筑的日本财政已经渐现转好迹
象。今年第一季度,日本国债同比上扬5.9%,虽然强劲升势看上去还不足以让人乐观,但相比于2005年早期11.2%的增幅,这个数字已经颇令人安心了。应该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债务评级比波斯瓦那还要低的日本,国债的发行走势确实即将出现逆转,这一趋势也正在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

  日本最新的债务统计细分表明,政府收入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增长正在对日本的债务前景施加积极影响。比如,今年第一季度日本用于平衡政府收入波动的融资券发行同比增长了8.4%,而去年这一增长为11.8%。如果这种趋势能够继续,则日本目前高达151%的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将有可能逐渐走低,进而有利于日本信用评级的上调。

  债市的好转是日本经历长达15年衰退后逐渐复苏的关键因素之一,虽然在形势真正明朗之前这一趋势还只能是小步调的渐进过程。那么日本怎样才能加速这一趋势呢?彭博新闻社专栏作家威廉·百斯科认为,日本政府首要的任务就是制定一个可信、可行的计划来削减欠债。在这一点上,日本政府到目前为止似乎还并没有太多作为,日本经济过度依赖债市融资增长的顽疾依然存在。

  在其五年多的任期内,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制定了一个削减公共事业开支的计划。比如,今年日本的公共事业开支就将被削减4.4%。不过在减少欠债的问题上,日本政府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事实上,日本政府大举发行国债的行为对于国内的私营部门已经构成了挑战。随着经济的复苏和企业业绩的好转,许多日本公司希望凭借刚刚修复平整的资产负债表作为砝码,再去发行新债来扩大业务以参与全球竞争。但是,如果日本政府本身过多地依靠债市来平衡开支的话,则企业债券的发行势必会面临很大困难。这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所谓“挤出”效应。威廉·百斯科认为,只有去除这种“挤出”效应,日本经济才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弹性与活力。只有政府给企业更多的空间发债,日本才有可能出现更多有国际知名度的企业、城市乃至资产担保

证券市场。

  当然,政府减债还能有助于抬高信用评级。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最近暗示,如果日本经济保持持续扩张且政府有效削减债务负担,则该公司有可能在未来的12到18个月时间内上调日本的信用评级,这让不少投资者大受鼓舞。在本月初,穆迪刚刚将其对日本的长期信用远景调整为正。穆迪副总裁和资深分析师托马斯·伯恩指出,日本未来的预算赤字可能会渐渐走低。穆迪预计日本的宏观经济和财政状况在明年都将继续好转。除上调信用评级这一较为直观的要求之外,威廉·百斯科认为,在经历15年来最快增长的今天(年增长率为3%),促使日本政府削减债务负担的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和日本的老龄化有关。

  在经历了连续七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下降之后,今天的日本央行正在试图创造通胀。那么一旦日本央行如愿以偿,结果又会是怎样呢?日本的本地货币债券评级可能会和科威特、拉脱维亚以及毛里求斯持平。目前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只有1.96%,还不到评级为3A的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一半,而以预算盈余著称的澳大利亚,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为5.82%。在通缩背景下,投资者们对于日本2%以下的收益率似乎尚可容忍。但是,如果日本国内通胀开始加速,与此同时却没有相应的债务削减,情况可能就会发生变化了。伴随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上升,供应过多而需求不足的状况将给日本的债券市场带来麻烦。因此,要想回避这一风险,日本政府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减少发债。

  另一个原因要从人口统计学因素上看。2005年,日本的出生率创下历史最低纪录,平均每名育龄妇女只生1.25个孩子。老龄化的问题将使得日本的

养老金体系不堪负重,因为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来支持退休者的退休金。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很大的危险就是当政者会考虑从债市融资注入养老金体系,而这对于一个朝向老龄化迈进的国家来说毫无疑问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如果日本政府还没有认真考虑解决债务负担问题的话,至少应该先行限制当政者通过发行新债来为养老金体系融资的能力。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将在今年9月份任期结束,对于其继任者来说,解决债务负担的问题将变得刻不容缓。下一届日本首相必须要有足够的魄力和决心来解决这一问题,否则日本期盼已久的经济复苏很可能会面临难以为继的危险。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