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债券 > 新一轮宏观调控拉开序幕 > 正文
 

千亿定向票据意图 央行剑指贷款超速银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1日 05:56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马宜 北京报道

  4月金融数据出来后仅隔一天,央行又一次通过向指定商业银行发行定向票据的方式收紧流动性。而这一次动用货币政策工具,离4月28日27个点的贷款升息,只隔了10个工作日。

  “过去是不动则已,一动就要一次到位,但从4月28日加息以来,央行的操作手法更加细腻,具体表现在,动用货币政策工具的频率开始加快,并动态跟踪,实时调整。当然,这需要更纯熟的技巧。”一位交易员评价。

  经济运行是有一个过程的,通过跟踪过程进行不断调整,更符合金融运行的内在的规律,比如

美联储,一年会有十几次加息的操作,每一次都是要依据上次调整后市场反应及经济的运行状况来确定下一次货币政策的操作。

  除每周二、四的公开市场操作外,现在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也开始由粗放转为精细。

  五一假期后的第一周,4月金融数据一些亦真亦假的版本又开始在市场上传开了,并且数字依然“很猛”。而假期前仅仅27个点的“警示性”贷款升息“温和”地让市场仍然不敢掉以轻心。存款

准备金率的“大棒”是否要最终落下,交易员仍在紧张等待央行的下一步。

  5月15日,4月金融数据如期公布,4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3172亿元,同比多增1750亿元,又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与此前的市场传言基本吻合。

  仅隔一天,5月17日一早,四家国有银行和部分股份制

商业银行分别接到了央行的传真。央行在这个周三向几家指定的商业银行共发行了1000亿的定向票据。

  按惯例,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只在每周的周二和周四。而周三的这次定向票据显然是公开市场的一次非常规操作。上一次发行定向票据是在2005年12月底。

  尽管并未公布具体每家银行分到的“份额”,但市场估计,四大行购买了超过了70%的份额,一季度贷款增量最多的建行和农行占了将近一半。

  “发行票据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将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锁定一部分,因为只针对那些在前四个月放贷比较猛烈的银行,‘定向’本身也具有窗口指导意义,基本上是谁冒头,就打谁。”招商银行资金运营部的段云飞对本报说。

  本次发行的一年期定向票据收益率为2.1138%,较5月16日刚刚发行的同期票据下降了16个基点。

  “如果从商业银行自身收益考虑,我们倒是更希望用定向票据,而不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冻结资金,”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易员称,“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利率只有1.89%,而购买央票,这次确定的收益率是2.11%,真的没想到还能有这么好的收益。”

  随后,5月18日,周四,央行依旧按惯例发行3个月票据,发行量600亿。这样,央行在这一周的票据发行量达到2150亿。尽管市场一下抽走大量资金,但似乎并没有出现资金面趋紧的局面。

  反映市场流动性的7天回购利率并没有反弹过强。从5月15日的1.718%一路下降到5月17日的1.637%后,5月18日,只小幅反弹了4个点,到1.679%。

  5、6月份是今年央票到期的高峰。5月到期央票为3582亿。因此,尽管非常规地多发了1000亿定向票据,但更多仍是窗口指导作用。

  “4月28日提高贷款利率,只是抑制企业贷款冲动的,因为加大了银行利差,甚至还有一点鼓励银行放贷的嫌疑,而只有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才是针对银行的,估计央行要看5月数据才能决定下一步的紧缩政策,仍旧不排除动用存款准备金利率。”段云飞说。

  3月以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抽紧市场过多流动性的说法基本呈一边倒的趋势。但现在,随着央行已经动用两招政策,市场对下一步的央行操作方式开始出现分歧。

  “应该注意到,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思路正在经历变化,由原来的一步到位,一次将目标实现,转变成动态跟踪,灵活调整。”一位交易员称。

  抽紧银根的大方向确定后,具体的步骤有多快,力度如何分布,技术上的操作策略是可以选择的,可以将一个政策拆成几步分解动作。

  “由于以前的央行轻易不动,动一下就是一个大动作,市场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央行一个动作之后,觉得在一段时间可以高枕无忧了。所以,在调27个BP(基点)后,大家原来预想5月份应该不会有动作了,但没想到才隔了10个工作日,央行又出了一招。当央行策略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这种传统心态要适当注意。”一位交易员认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8,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