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债券 > 正文
 

信贷收缩信号频现 债券市场大牛市可能将结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6日 10:10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马宜 北京报道

  人民银行上周五公布的3月份金融数据将对债市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一季度信贷急剧扩张,市场相信,央行下一步将会出招收紧流动性。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债券市场持续一年多的资金推动型大牛市可能就要发生逆转……

  3月数据

  这份最新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6万亿元,同比多增5193亿元。

  这个数字与市场传言非常接近。“3月的信贷增量曾经传是3700亿,但最新的版本已经到了5400亿,如果是这样,按2006年全年新增贷款目标2.5万亿元来算的话,一季度新增贷款已经完成全年一半了。

  上周,债市似乎在传言中就开始恐慌。上证国债指数从4月10日的110.13逐日下跌,到4月13日至109.81。

  但是,“与其说是消息本身产生影响,倒不如说是市场心态产生变化。”一位交易员认为。

  心态趋紧始于3月18日央行吴晓灵副行长的一次讲话。

  吴晓灵表示:“在保持货币政策稳定和中性的同时,人民银行将综合运用各项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组合,将商业银行的头寸调控到适度的水平。”

  根据一些市场人士“历史统计结果”来看,吴晓灵讲话向来就是言必信,行必果。

  况且在持续了一年多的牛市后,债市早就是惊弓之鸟,一有风声,马上联想到央行会动用紧缩的货币政策。

  现在,3月份的数据更加印证了吴晓灵的讲话。

  由此,市场相信,央行下一步将会出招收紧流动性。

  组合拳

  已经压抑一年的信贷冲动在2006年开始释放了。

  去年建行准备上市,中小银行受

银监会资本充足率考核的限制,为把风险资产的分母压下来,都大大收紧了信贷的冲动。据悉,一些中小银行已经达标了,在建行上市完成后,盈利压力增大,原来压抑的放贷冲动开始释放。

  “钱多啊,不放怎么办呢?”一位国有银行的交易员说。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四大行中,建行和农行的放贷较多,中行和工行因为股改,贷款新增量相比之下就很小。

  此前一段时间,市场还在围绕着央行会不会动用紧缩货币政策工具而讨论。而现在,对于这一点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分歧了,市场争论的只是在于“何时用,怎么用”的问题。

  更为关键的是,在汇改大背景下,央行出招任何一种货币政策工具,都不得不同时兼顾利率和

汇率

  原来预计美国联储升息到5%,但目前预期已经到5.25%了。这又给央行提供了25个基准点的操作空间。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紧缩的预期,债市的利率也在稳步上调,在4月12日的公开市场操作中,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超过了2%,重要的心理价位轻松迈过,包括金融债、企业债的收益率也全面上扬。

  信贷扩张要收紧银根,但市场资金紧张可能会带动短期利率过高,转而更多吸引热钱进入,这就是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所要面临的两难问题。

  为维持市场稳定,同时兼顾汇率和利率问题,不排除央行动用组合拳,即左手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右手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这种方法在以前也曾用过,2003年8月提高超额准备金率,11月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

  这样,既可以收紧流动性,又不会将市场利率抬得过高,以保持和美元一定的利差。但具体组合,还要看市场反应,如果抽紧银根后,市场利率反弹,马上第二招就会出来。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即使各种债券的收益率都在回升,但回购利率却仍在下跌,从3月23日7天加权平均回购利率为1.62%,此后一路下跌,一直到目前1.5%左右的水平。

  “这至少说明资金还是宽裕的,并且,在紧缩预期下,大家纷纷把资金调短,长债不敢买了,全都短期化,导致短期利率下跌。等着利率往上涨的资金也暂时闲置下来,做一些拆借和回购。”一位交易员称。

  “另外,不排除市场也预期央行会出组合政策。否则短期利率怎么会这么稳定呢。”另一位交易员称。

  股市的活跃也会引起一些逐利机构对债券的抛售。

  “长债已经卖光了,只做些短期的,现在是风险大于收益。”一家

证券公司交易员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33,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