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债市要闻 > 正文
 

农商行跻身购债主力军 央票企债短券成增仓热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 10:05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2月债券托管量劲增4000亿,央票、企业债和短券成增仓热点

  实习记者 吴清桦 邹虹

  日前,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布了二月的债券托管数据,与一月份相比,二月债券市场托管量增加了4000亿。在具体品种上,机构增仓热点是央票、企业债和短期融资券。引人关注
的是,转型后的农村商业银行成为2月购债主力之一,在各品种上持仓量增幅较大。

  2月持仓量猛增4000亿

  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布的托管数据来看,二月市场的持仓量新增4043.31亿,而一月新增持仓量仅为863.7亿。

  其中,债券市场的最主要的持券人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购券行为最为积极,改变了在一月份卖券的行为,二月债券托管量新增3348.2亿。

  宏源证券陆小平认为,全国性商业银行此举主要是从保障资金安全及收益稳定的角度来考虑。目前银行贷款利率较高,但风险大,央票灵活性强、周转快,能适应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周转资金的需要。国债和企业债收益相对稳定,风险较低,还能优化商业银行资产配比结构。因此,商业银行更愿意投资央票、国债及企业债。

  农村商业银行和基金公司二月持仓量增幅也较大,分别新增367.7亿和293.04亿。另外,信用社、证券公司和农村合作银行也大举增仓,二月分别新增92.9亿,23.03亿和105.2亿。

  而城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国债和政策性债券上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卖券行为,减少了其持仓量。

  农商行大量增持国债与金融债

  农村商业银行成为2月购债主力之一,农村商业银行在国债、金融债、企业债上持仓量增幅较大,尤其对国债及国开行所发金融债兴趣浓厚。其中国债、国开行所发金融债持仓量分别增加64.48亿元和93.7亿元。企业债持仓量增加14.74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农村商业银行刚从农村信用社转变过来,急需要对自身资产结构进行调整。此前农村商业银行资产配置中债券比例较低,而存贷款比例很高。转型之后,改善资金投资结构、加大贷款投资力度、降低风险成为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任务。

  一债券研究员认为,可能由于国家对刚完成转型的农村商业银行在税收方面有优惠政策,即对投资国债和国开行所发金融债所获收益收取较低税。这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对国债及国开行所发金融债兴趣浓厚的一个重要原因。

  热点集中在三类

  二月增仓主要集中在央票、企业债和短期融资券上,新增持仓量分别达到4050亿,77亿和96.7亿。而市场所有债券品种的规模净增量为4043亿。这意味着,二月央票的发行构成了债券发行量的主力。

  统计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仍然是投资企业债的生力军,全国性商业银行新增企业债20.86亿,占全部新增额的27.09%。

  保险公司企业债持仓量新增38.96亿,占全部新增额的50.6%。有专业人士认为,保险公司拥有资金较多,投资力度一向较大。在2月,保险公司也同其他机构一样,对投资国债、金融债持谨慎态度,而在投资企业债上保持一如既往的增仓态度。由于保险公司需要投资与之相匹配的长期债券,市场上可投资的长期债品种较少,因而保险公司对企业债长期处于增仓状态。

  而全国商业银行新增短期融资券36.75亿,城市商业银行新增42.65亿,两者共占全部新增额的82%。基金在短券的购买量则较一月份急剧减少,托管新增量比一月份减少了3.25亿。

  就此,国海证券研究员杨永光认为,2月一级市场债券发行量并不多,其中2月份短期融资券的发行速度急剧放缓,从前几个月的平均200亿以上下降到本月的100亿左右;更重要的是,目前对二级市场的预期尚不明朗,市场普遍担心央票招标利率和市场利率大幅回升,这也决定了各商业银行及保险公司当前的谨慎态度。

  政策性银行债被大举减仓

  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布的托管数据,上月减仓的热点是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国债托管量本月减少178.29亿。其中,城市性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全国性商业银行分别减仓133.97亿,44.44亿和23.15亿。

  据业内人士分析,本月国债持仓量减少很有可能是99国债1到期。99国债1是99年2月26日发行的7年期附息式固定利率国债,发行量为180亿。

  政策性银行债城市商业银行本月托管量减少195.57亿,非银行金融机构则减少61.24亿。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