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诚信自曝企业债评级乱象 企业和承销商暗施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9日 15:41 21世纪经济报道 | |||||||||
见习记者 高静 北京报道 “评级仅仅是一种形式。”提起以前的国内信用评级,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公司(下称“中诚信”)副总裁阎衍坦言,在信用债券出现之前,市场并没有真正的信用评级需求,由于国内债券都是由政府特批和政府信用担保的,评级结果都是AAA,评级结果也因此被形式化。
从目前已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企业的信用评级来看,A-1以上占了大多数,“评级区分度”不大。 “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结果更多的是对市场的某种交代。”一位国有银行的短期融资券人士表示,作为主承销商的商业银行更多参考的是自己对短期融资券发行企业进行的评级结果。 面对这样的质疑,阎衍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考虑风险等因素,短期融资券开始发行时,首先推出的都是中央和地方资质最好的企业。 “他们是中国最好的企业,信用状况比较好,信用评级很高和信用等级拉不开差距也不足为奇。”阎衍说,“以后A-1以下的企业将逐渐增多。” 其次,“信用评级区分度不大也与短期信用等级分布稀少有关。”阎衍表示,目前短期信用等级总共仅有7级,其中投资级以上的只有A-1+、A-1、A-2和A-3四个等级。这决定了对企业的短期信用评级不可能有很细致的划分。而且由于期限很短,也没有必要划分得太细微。 “虽然大家看到的发行企业大部分信用评级都在A-1以上,我们也评了不少A-2、A-3的企业,但是由于目前他们还没能发行短期融资券,因此市场上还看不到。”阎衍说,在中诚信评过的上百家企业中,被评为A-1以下的企业约占1/4。 评级结果在A-1以下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除了会使增加发行成本外,由于基金和保险等机构投资者是不能购买A-1以下的债券的,A-1以下的企业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很可能会面临需求问题。显然,A-1是个“坎”,被卡住的各方都会想方设法越过它。 “前段时间,有个企业在我们这里评不上A-1,它就去找了另外一家(评级机构),如愿成为A-1。”阎衍透露这样的评级“内幕”。 目前评级市场上各家机构的评级标准和体系并不完全相同,同一企业被两家评级机构评出不同的等级也不是新鲜事。发行企业为了评上更高的信用等级而不惜更换评级机构也是媒体和市场都在关注的事实。 “这确实使我们在去年损失了一些市场,得罪了不少人”,阎衍透露评级机构在发行企业追求高信用评级压力下的“苦衷”。 “信用等级太低会导致发行价格上升,造成发行风险的同时也影响销售。”上述做短期券的银行人士并不讳言主承销商在给评级机构施加压力。 由于发行企业和主承销商向评级机构施压,而评级机构市场内部不能很好地联合起来对抗这种压力,使得信用评级陷入清一色高的怪圈。 “央行多次召集评级机构开过会。”一位市场人士说,短期融资券作为信用债券在国内的首次尝试,发行企业如此趋同的信用评级结果很可能“隐藏了风险”,显然不能让央行满意。 而日前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组织银行间市场参与体对5家信用评级公司进行打分评估,在某种程度上也被认为是一种监管。 “监管机构对我们进行各方面的监督。首先,央行会对评级结果进行备案。”阎衍说。 去年底,央行要求各家评级机构在银行间市场网站上公布自己的内控制度、评级制度、项目人员构成。这个公示可以让银行间市场参与者监督评级机构。 “去年更多的是非现场的监管,今年可能会增加现场监管。”阎衍说,另一方面,监管机构也会参考市场的反应。因为市场会对评级机构的公信力和公证力做出检验,其中最基本的一方面就是违约检验,违约率的高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评级机构对风险判断的准确性。 央行征信管理局的一位官员表示,央行曾考虑将债市违约记录在央行的企业征信数据库,但是仍需要一个过程。 另外,利差检验也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如果某本应是A-1的企业被高评为A-1+,那么它在二级市场上的信用价差(债券二级市场的收益率与同期限央行票据收益率之差)就会比真正A-1+的企业要高。”阎衍说,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企业出现此类表现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