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债市要闻 > 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破茧 > 正文
 

部分学者呼吁推出机构态度谨慎 国债期货莫早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 07:49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王栋琳 北京报道

  新年伊始,国债指数又创新高,利率风险进一步加大。出于避险保值的需要,部分学者呼吁,应重启尘封11年之久的国债期货。但多数机构对此反应异常谨慎,他们对于目前推出国债期货的时机、条件是否成熟提出疑问。

  国债期货是利率期货的一种,是最早产生的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品之一,在美国期货市场上占有20%以上的份额。2003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不断扩容,利率风险逐渐累积,增设对冲工具、重启国债期货的呼声日益高涨。尤其在去年,债市创新品种频频问世,买断式回购和远期交易的开展,被有的市场人士看作为恢复国债期货“投石问路”。去年12月,财政部、央行、证监会三部委组成“国债期货联合研究小组”,并向国务院提交一份研究报告。部分人士又将其看作重启国债期货的重要信号。推出,还是不推出?学界和市场人士看法不一。夏斌、巴曙松等学者,还有某些央行官员认为,恢复国债期货交易的条件已成熟。目前,国债占GDP的比重约为20%,达到其他国家开展国债期货交易时的水平;利率市场化已取得很大进展,而且,很多国家在利率管制放开前便已引入该产品;期货监管的法规体系也不断完善。国债期货“重出江湖”是时候了。

  但是,不论银行还是券商,尽管大家一致认可,目前债市规避利率风险很有必要,但对于立即恢复国债期货,多数受访人士都态度谨慎。

  当年“327风波”,仍令他们心有余悸。此外,他们摆出了多条理由,不赞同马上推出国债期货。

  首先,国债规模虽有提升,但品种、结构依然不尽如人意。个人持有比例偏高,预计国债期货只有十几亿的市场容量,这将制约产品的流动性。

  其次,当前利率尚未完全放开,利率风险是“刚性”的,即便想规避也不现实。投资者的利率预期严重趋同,交易缺乏对手。目前,市场仍然呈现严重的“单边市”特征,面对以银行巨额资金为首的多头力量,国债期货的对冲效果令人怀疑。

  再次,机构的定价能力还有待提高,因而不敢贸然参与交易。这也是买断式回购和远期交易一直以来不活跃的重要原因。国债期货比起前两种来更加复杂,机构熟悉业务需要时间。

  银行人士还指出,国债期货的一个重要优势是通过保证金机制进行放大操作,而目前银行本身资金很充裕,缺乏放大操作的动力。有融资需求的券商则声称目前的风控机制很严,杠杆操作将受到限制,他们对新产品的积极性也不高。

  远期交易被认为是国债期货的“雏形”,同样具有避险保值和发现价格的功能,然而从去年推出后一直“冷场”,全年仅有象征性的117亿元的成交量。机构人士指出,应该以远期交易为鉴,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要等待最佳时机和环境推出国债期货,方可一举成功。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