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债券 > 正文
 

央行兑现市场的紧缩预期 债市趋势性反转未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9日 08:46 中国证券报

  编者按:五一节前,央行出台了贷款基准利率上调政策,兑现了之前市场的紧缩预期。但是,上证国债指数已经连续收出四条阳线,而且昨日成交量也明显放大。债市究竟去向何方,趋势反转是否会到来?以下分析对此做出了明确回答———

  国信证券固定收益研究组

  从出口增长、FDI流入趋势来分析,外源性货币仍将持续注入,资金面依然对债市形成支撑。我们认为,目前断言债市趋势性反转将到来为时尚早。

  出口仍将稳步增长

  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美国、亚洲的出口月环比增速从2005年以来大致都稳定在1%-3%之间,而对欧盟出口的增速在2005年四季度出现明显下滑趋势。3月份对欧盟的出口出现了回升,主要是机电类产品(约占对欧总出口的一半)回升较大。

  我们认为全球经济重新加速是主要原因,但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欧盟从4月起将执行多项反倾销政策,也对该月出口的增加起了促进作用。

  对2006年全球经济前景大多数机构仍然看好,处于产能过剩之中的中国将继续保持出口的稳步增长。但随着近期部分国家对中国的纺织品及其他产品如服装、农产品、化纤、家用电器等产品输入限制的加大,预计往后对欧盟的出口增速会有所放缓。

  从贸易方式看,尽管人民币升值确实对一般贸易造成了一些影响,但其影响也没有单月环比数据显示的那样严重。一般贸易只是延续了从2004年初以来的增速放缓态势,而且在3月份出现了反弹。央行近期对于人民币贸易平衡和汇率问题的表述,也支持了上述判断,即人民币升值将确实对出口有一定影响,但只是对一般贸易出口有一些影响,而对加工贸易的影响不大。

  从目前看,国内产能过剩和外需的重新强劲对出口形成了有力支持,人民币3%幅度的升值还不足以对实体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唯一令人担心的是中美和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会到达什么程度。总体而言,由于美国的低储蓄率,仅凭汇率无法解决其经常项目赤字问题,我国出口和顺差的强劲将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升值压力。

  第三产业FDI快速上升

  FDI 是我国资本流入的主要形式。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以后,全球FDI 流入总规模持续下降,2004年略有好转,但仍只有6400 亿美元。但根据日本外贸组织的统计,2004年所有东亚国家FDI 流入增长了56%。

  从产业转移角度来看,东盟十国FDI 流入情况与中国具有可比性,而且两者的统计口径比较接近。在FDI流入的行业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约占45%,若剔除新加坡,则可提高到55%以上)。制造业FDI流入占最大比重的流入结构与中国的情况(90年代末略高于50%,随后逐渐升高到70%左右)非常类似,这是由这些国家具有与中国相类似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

  从流入不同行业的FDI数据看,制造业FDI的占比在2004年到达顶峰以后开始稳中趋降,而流入租赁与商业服务、交通仓储

邮政等第三产业的FDI无论是绝对量还是占比都在迅速上升,填补了制造业FDI的损失。随着中国加入WTO后服务业的陆续开放,流入第三产业的FDI将快速上升。

  外资企业的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将近60%,其加工贸易出口更是占到了全部加工贸易出口的近80%。从贸易数据来看,尽管加工贸易出口在2005 年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速,但FDI流入已逐渐放缓,FDI流入并没有随出口的增长而增长。可以有以下原因作为解释:一是工厂建造的前期投入所需资金较多,后期加建工厂、扩大产能所需资金相对较少;二是前期投资建成的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

  我们知道,除了人力资源充裕和廉价外,中国还具备周边新兴国家所不具有的优势:有庞大的稳定增长的国内需求以消费大量的产品;基础建设与交通运输较完备,各行业门类齐全,生产所需的配套设施、相关产品供应充足;教育体系相对发达,能提供大量较高素质的人才;政治与社会环境比较稳定等。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中国仍然是跨国公司转移产业的首选之地。

  可以肯定的是,随制造业转移的基本完成,其FDI流入将开始减缓,但中国本身的竞争优势以及人民币升值的牢固预期,仍难阻挡资本的持续流入。从一季度的数据看,单月FDI似乎已有所回升,外管局审批QFII的额度与速度也在加大。外源性货币的持续注入将对债市资金形成支持。

  一季度美国经济除

房地产外,主要经济数据表现良好。由于石油和原材料价格高企,升息预期对美元形成支撑,对房市造成打压,一旦经济显现颓势和联储停止升息,美元将走软,人民币升值压力会增加,这将造成外汇占款继续快速增长。

  我们延续关于美国经济增长可能将于四季度放缓的判断。从一季度国内宏观经济数据看,短期内债市的确面临调整压力,但我们认为这不是趋势性反转。汇率是M2失控的主因,此时调整利率应只是权宜之计,投资者短期应提防资金面收紧的风险,适当缩短久期,同时密切关注宏观数据走势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建仓机会。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