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债券 > 正文
 

新屋销售数据不佳造跌势 美利率可能进一步上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 10:14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 肖雄文

  上周美元波动剧烈,先是承接前周五新屋销售数据不佳造成的跌势,下跌到89.51的200日均线附近方止,后是在美联储如期加息至4.75%的推动下止跌反弹,周三上冲至当周高点90.45,但周四却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可能多样化的新闻影响下大幅下跌近1%至89.29,而周五又因美国经济数据优于预估巩固了继续升息的预期而收复了部分失地,美元指数回到1
0日均线下方和200日均线上方收市,报89.73,比前周跌0.38%。

  欧元/美元上周最高达到1.2175,周五收报1.2117,本周一却跌回1.2030。日元上周波动相对较小,收报于117.66,本周一也全面走软,美元兑日元升到118.80,市场认为因投资人在新会计年度开始,买进海外高收益资产,包括美元、欧元、澳元、英镑在内的高息货币兑日元全面上涨。美元指数周一回升到90.40,又收复了上周失地。基本面上,美元加息进程还将继续,但已接近尾声。

  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FED)3月28日一如市场预期地宣布连续第15次升息,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全票通过调高联邦基金利率25个基点至4.75%,为2001年4月以来最高水准。FED会后声明中重申,可能需要进一步调高利率以遏制通膨风险。声明中表示,

能源和其他商品价格上涨似乎仅对核心通胀产生了温和的影响,并指企业生产力上升,通胀料会维持较低水准。不过FED亦指出,资源利用率可能上升,加之能源和其他商品价格上涨,这可能会加剧通胀压力。会议声明发布后,美元全面走高,美股和美债则挫跌。

  市场调查显示,FED再升息一次后,可能就会维持利率稳定。在FED发布利率决策后,投资者并不急于改变对利率前景的看法。分析师们强烈倾向于认为FED将在5月10日会议上提高基准利率至5.0%。但20家初级市场交易商中有13家预期FED在5月升息至5%后将止步,而另五家预期联邦基金利率在5.25%或5.5%见顶。还有一家预期在6.0%见顶,另有一家则认为加息周期已告终。笔者去年10月份以来就持看到5%的观点,目前感觉可能还会高一些,因美国经济仍然比较稳健。

  美国

商务部3月30日公布,2005年第四季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年率终值为成长1.7%,略高于前次公布的1.6%,符合分析师预估。虽然第四季增长率远低于第三季时的4.1%,并为2003年第一季以来最低,且当季消费者支出增幅亦为1995年第一季以来最低,但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FED)颇为看重的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物价指数被上修至增长2.4%,远高于第三季时的1.4%。这令金融市场颇为紧张,因担心这可能促使FED延长升息周期。美国指标国债收益率因而升至近两年来高位。其中指标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周五报4.86%。各期限美元LIBOR均有不程度上升,其中1年期LIBOR升至5.2875%较上周上涨7个基点。

  而美国政府3月31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月消费者支出增幅猛然放缓,而通胀压力亦得以缓解。这暗示FED可能很快结束其历时近两年的升息循环。另有报告显示,3月美国消费者信心和中西部地区企业活动指数优于预期,但美国2月工厂订单低于预估。这使得美国总体经济状况略显喜忧参半。

  美国堪萨斯联邦储备银行总裁洪尼格称,美国利率已被提高至“中性”区间,但只有未来的数据才能证实该区间是否适宜。他表示,第一季经济复苏情况相当好,预计2006年上半年经济成长非常强劲,下半年放缓。他预测2006年消费活动将继续是重要的正面因素。美国企业支出前景非常正面,特别是考虑到强劲的企业获利。他表示,预测2006年美国经济成长3.5%是非常实际的,房屋市场不太可能急剧放缓,但需要注意风险。

  FED的政策目标是在控制物价水平的基础上保证经济增长和就业,未来FED货币政策的走势将依据于美国经济数据特别是核心物价指数、就业数据,因此本周公布的美国多项重要经济数据尤其是非农业就业报告将备受关注。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