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债市市场动态 > 正文
 

本轮宏观调控真意在转变增长方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 05:58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如果以过去经历过的经济周期为标准,我们是很难为当前的宏观调控寻找到充分的根据的。属于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是不可能通过常规的宏观调控来解决的,必须通过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逐步转型来化解。因此,去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只是为了缓解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所显现出来的表面矛盾,其目的是为推动经济转型创造宽松的环境。所以说,调控是手段,转型是目的。

  经济转型不是新概念。过去,我们一直强调中国经济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扩张转型。但是这么多年来没看见明显效果。经济转型最终必须体现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理念和行为的转变上,这种转变又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所面临的市场约束条件的改变来决定的。经济转型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才能完成,但是现在就必须开始。

  转型的内容是由现阶段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所包含的最核心的矛盾决定的。站在中长期发展的高度,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增长中的最核心问题,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提出对策,才能真正推动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发生变化,也才能为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当前经济增长方式凸现的首要矛盾是经济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和中国原有的能源原材料供应体系以及价格体系之间的矛盾。自从200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中每单位GDP的能耗一改多年来持续下降的趋势,变成了逐年上升。这是一个重要信号。消费结构的演进带动了汽车、

房地产、建筑、钢铁、石化、机械设备等高耗能行业成为增长最快的主导产业。生产耗能必然大幅度增加。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必然趋势,是无可选择的结果。调控高耗能行业的增长速度只是为了暂时缓解能源原材料供求矛盾,不能改变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从发展眼光看,中国的能源原材料

供应链条必须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不能认为压抑耗能产业的正常发展。这两年,中国能源原材料供应链条上的所有问题都充分暴露出来了,能源问题必须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一项最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来逐步推进。建立国际化、市场化、有弹性的、安全稳定的国家能源原材料供应体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将成为当前经济转型的最核心主题。

  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和高出口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又一大特点,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同样蕴藏着深刻的矛盾。中国的高投资增长率和高投资率源于高储蓄。宏观调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打压投资。如果投资和储蓄是平衡的,打压了投资,就必然导致储蓄资源的严重浪费,在金融系统中就自然表现为银行存差过大,大量资金在银行间空转,推动银行间货币市场的虚假繁荣。高储蓄的另一面是国民的低消费。低消费又必然和高投资所形成的产能产生内在矛盾,必须通过大量出口来消化。因此,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三高一低现象是相互关联的。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三高一低未必是坏事情,它起码使得我们既能实现高投资又不陷入外债危机。但从发展趋势看,这种增长方式必然隐含着内在的矛盾,不仅造成了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过度依赖以及投资和消费的矛盾始终存在,而且还造成了在大量吸引外资的同时又通过巨额外贸顺差向国际输出资本。

  中国是个经济和人口大国,应当主要依靠内需来推动经济增长。提高消费率,适度降低储蓄率,保持投资增速的稳定,充分利用国内金融资源,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经济问题。

  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低环保成本来吸引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形成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型制造业体系,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又一大特征。中国外贸依存度高达80%左右,来料加工型出口又占到出口总额的50%以上。由于各地政府都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甚至是头号任务,区域间竞争的结果使得本来在全球要素比较中中国不该便宜的生产要素,也在各地招商引资的竞争性优惠政策中变得很便宜了,包括土地、房租和税收(各种所得税、增值税和关税的优惠)等。中国需要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中国在国际要素中的比较优势,也决定着我们在较长时期内只是在制造业和各产业中的制造环节上占有比较优势。

  但是,中国的这种发展模式同样也存在着内生矛盾。首先,这使得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目前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成本中心在中国,利润实现中心却在境外。我们能获得的仅仅是就业岗位。第二,全球制造业或制造环节向中国转移,加剧了对中国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制造业是相对高耗能的行业。这也是造成这几年中国能源需求爆发式增长的重要因素。第三,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和中国的环境承受能力存在着严重矛盾。中国不仅人均占有资源大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宜居地区的人口密度在全球也算是高的,生存环境相对恶劣。因此,对中国来说,环境保护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决定着中国人能否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生活质量是否有实质性提高的问题,是国民的生活质量和方式问题。第四,单纯依靠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中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就会失去持久的竞争力。第五,在中国这样一个高储蓄的国家,我们一方面在大量吸引外资,另一方面国内金融资源又出现了严重过剩,银行存差扩大到9万多亿元。大量金融资产流不到实业领域,相互投资,造成了金融投资收益率过低,资金配置效率十分低下。我们充分利用了国际资本,同时也浪费了国内资本。

  所以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必须从发展的角度去正确看待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比较优势,要适度调整外资政策,提高制造业治理污染的标准,控制不合理降低要素成本的做法,注重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国内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最终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得持久的竞争力。

  上述几个方面,是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模式的最显著的特点,也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内在矛盾。经济转型的主题就是要解决矛盾。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经济稍微加快一点,矛盾又会凸现出来。科学发展观也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也好,本质上都是强调发展经济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生活,最终使中国成为全球最时宜居住的生活天地。以牺牲未来来求得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最不可取的。这是我们理解这一轮宏观调控的关键。

  作者:杨成长

  (来源:上海证券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