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债市市场动态 > 正文
 

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低利率 存款利率长期严重偏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 10:39 证券时报

  银河证券 丁圣元

  日前,周小川称,目前物价水平比较低,调整利率没有必要,而市场普遍认为目前的利率水平偏低。对此,笔者认为,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模式决定了现实低利率。

  此前,笔者曾指出,我国现实的长期“合理”利率可能仅有1%,从中性利率角度看
基准利率应当在3%-4%之间,这看起来十分矛盾,实际上这正是我国货币政策“该做却做不到”的窘境。国内宏观经济深刻的内部矛盾必然体现在具体的利率行情上。在国内融资来源80%~90%出自贷款、贷款完全来自存款的情况下,宏观经济增长快与投资回报低之间的矛盾,首先反映在现实存款利率长期严重偏低上,而股市连年下跌的表现不过是顺理成章的连带现象。

  有评论者评论国内经济对货币价格不敏感,认为国内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固定资产投资驱动,而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受各级政府的影响,他们对利率水平、投资成本和收益往往不太在意,主要考虑在于贷款的可获得性。这些导致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采取数量手段,信贷数量决定了投资规模,但不决定投资回报,投资规模刺激了经济增长。

  很显然,这种调控的“主观便利性”延续了计划经济的做法,不是市场化的手段。整个模式不可能对利率———价格敏感,也就不能确保投资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获得“主观便利性”的同时,不得不付出极高的代价———宏观经济结构严重不平衡、普遍低效益、巨额银行呆坏账,风险向全社会整体积累和转移。

  宏观经济需要在两方面维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一方面是存量的对比,主要指消费和投资之间应维持一定的平衡关系,这可以通过消费和投资占GDP的比重来观察。从国际统计来看,发展中国国家平均的最终消费率为71%,消费在GDP中毫无疑问占据绝对主要的份额。作为最终消费的参考指标,我国社会零售总额在GDP中的占比曾经在50%以上,但自从1993年以来,就处于不足40%的低水平上。反过来,固定资产投资在GDP中的占比则持续上升,在2001年以来更是持续快速上升,从历史上的30%以下上升到50%以上。这种不平衡显然极度严重,并呈现出进一步加重的趋向。

  另一方面,投资和消费的增速也需维持一定的平衡关系。增量对比关系取决于现有占比和增速的乘积,投资占比超过消费、增速超过消费,新增投资的流量更是明显超过新增消费的流量,产生了拉大差距的双重作用力,导致当前存量对比关系进一步加速拉大差距。

  两方面比较,投资和消费的存量平衡最重要,存量的不平衡是历年增量不平衡累积起来的结果,而当前增速的不平衡必然累积形成未来的存量进一步失衡。从2000年初开始,消费增长始终不温不火,维持在10%上下,而固定资产增长率则始终高于前者,并且在2004年差距拉大。2005 年以来,两者差距有所缩小,但是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如此情形,纵使消费增速明显超过投资增速,也需若干年才能恢复两者存量的均衡对比关系。

  问题在于,投资只有最终通过消费才得以实现,如果消费和投资在数量上严重不匹配,如何才能形成从投资到消费的良性循环,最终收回投资、取得投资回报?如果不能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增长模式如何能够持久?进一步地,人民币长期利率怎么可能达到应有水准?

  在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下,中央政府调控宏观经济固然有“主观便利性”,但是可能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在经济转型的特殊历时期,需要维持社会稳定,中央政府主要依赖宏观经济持续增长的大环境来达成这一目的;另一方面,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代价惊人,大大增加了未来的调控压力,显然不能持续。

  近年来,中央政府多次明确指示要落实

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模式,要更多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要素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这当然是完全正确和充分必要的。然而,正如上文所述,增量是规模和增速的二者双重作用的结果,要解决长期积累的存量不平衡,同样必须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收取功效。其次,虽然这种增长模式终久不能持续下去,但是它已经持续了相当长时间,这一点反过来说明了这种模式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如果不能够认清导致这种模式的更深层次的缘由,并从根本上采取措施,很可能很难彻底扭转。最后,这种增长模式既然已经形成,必然有其惯性,存在某种趋势性力量,只要这种增长模式存在一天,人民币低利率的现实就会存在一天。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