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CPI同比上涨3.9%创出了近4个月以来新高,很多人再次担心是否成本推动已经逐步显现。但仔细分析以后,我们觉得这种担心毫无必要,因为在3.9%中,仍旧难觅成本推动的影子。
首先,2月份CPI同比数据中,食品类同比上涨8.8%,其在CPI中的权重为33.6%,拉动CPI同比上涨2.96%,贡献率达到76%。而食品价格在春节期间大幅上涨属于非常正常的现象,
其原因有二:一是春节因素所致,况且今年春节完全都在2月份;二是季节性的气候更替所致,要知道去年是暖冬,而今年2月份天气变化多端,让大多数菜农都有些头疼,因而鲜菜价格从1月份同比下降10.2%,到2月份同比上涨13.1%也在情理之中,这一上一下之间就差了20%以上。
其次,在非食品类消费中,有三大块在2月份的涨幅均较1月份有大幅提高。这也正是CGPI与CPI环比分别为0.9%与1.8%的最重要区别所在。其中CGPI中只包括投资品和消费品的价格,而CPI中却包括文娱费价格、旅游及外出价格和城市间交通费价格等服务类价格,而这三者在1月份时的同比增长分别为1.9%、-7.5%和-5.7%,而2月份因春节因素同比分别达到3.2%、6.9%和8.7%,而前两者导致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3.3%,其权重大致为17%左右,那么拉动2月份CPI上涨0.56%左右,贡献率达到14.4%。再加上城市间交通费用大幅同比上涨达到8.7%,根据其权重算得其拉动2月份CPI同比上涨0.5%。
可以看出,2月份CPI环比1.8%中,至少有1%左右由这三部分引起,也造成了CGPI与CPI之间的重大区别。
将上面食品类与非食品类两方面加总得出的2月份同比上涨已达4%,再综合考虑衣着类、家庭设备类与医疗保健类这些受季节影响较小的消费领域的同比下降因素,其3.9%的同比确实不必让人过分担心,仍旧没有成本推动的影子。
当然,剔除能源与食品的核心CPI部分虽然仍有1%的同比增长,但是考虑到中国特色的春运因素而调整后,所谓成本推动的新增因素为零,成本推动没有踪迹。
在此,值得注意的反倒应该是PPI到CPI的长期传导不畅而给今后消费增长所带来的潜在制约影响。从GDP缩减指数与CPI之间的差距我们可以清楚看到,长期传导不畅而给将来留下的潜在通缩压力非常之大。2004年我国GDP缩减指数为6.9%,大大高于2003年全年2.2%的水平,而同年CPI同比仅为3.9%,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好像很大,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因为这个指标只有在投资品价格的上涨会较快传导至终端消费品的时候才更为有效,而这在中国难以发生。
其实,在当前70%以上的商品供大于求与高素质人才就业压力极大的情况下,期待成本推动的核心CPI的持续上涨很不现实。从企业层面我们也可窥见一斑,在企业销售收入的继续大幅增长情况下,企业利润总额并没有出现同步增长,销售收入利润率由去年4月宏观调控前最高峰的6.28%下降到今年2月份的5.53%,但是社会平均产业利润率仍远高于紧缩时期4%以下的水平,而且在利润率不断下滑,产成品资金占用率也不断走高,其被动性存货增长特征非常明显。由此看来,即使上游价格再次猛涨,传导至终端产品的部分也将非常有限。国人一窝蜂的特性体现在经济学最为简单的供给与需求理论中,投资决策的非科学性使得产业波动率较大,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伤将是中长期存在的。
结合上文考虑的问题,随着春节与季节效应有所减退,加上最近成品油涨价因素的影响,3月份CPI环比大致为-0.8%到-1%,再考虑3月份的翘尾因素较上月下降了0.3%,同比数据将在2.8%以下。上海证券报江南金融研究所谷纯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