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债市市场动态 > 正文
 

货币政策腾挪艰难 央行远期票据登场救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8日 14:32 中国经营报

  作者:李博

  2004年岁末,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两次以利率招标的方式发行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前后相隔不到一周。这也是央行首次发行3年期央行票据,创下了央行票据的最长期限。

  分析人士指出,与此前最长1年期的央行票据相比,央行远期票据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
简单的回笼资金和对冲外汇占款,实际被赋予了货币政策的功能,具有很强的信号意义,同时也为央行拓宽了货币政策调控空间。

  试探市场利率

  2004年最后一周央行首发的3年期票据总量是100亿元。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情况显示,经公开利率竞标,这只备受瞩目的央行远期票据中标利率为4.11%。而在目前二级市场上,存续期在3年附近的国家开发银行金融债收益率为4.22%,国债收益率仅为3.85%。

  中国农业银行有关人士分析,一直以来,由于央行票据在二级市场上以高流动性著称,其信用等级又可与国债媲美,但因为不享受免税优惠,因此收益率应该在金融债和国债之间。

  目前,财政部主要以2年期、5年期和7年期国债滚动发行为主,国开行有少量3年期金融债发行,相对而言,3年期债券在债市上可以说是个空白点。未来央行滚动发行3年期票据,该品种还可能像1年期央行票据成为货币市场定价基础一样,对3年期债券品种的基准利率起到一定的参照作用。

  据记者了解,目前,受年末岁初短期资金需求骤增影响,各品种央行票据成交都较为活跃,1年期发行量的增大仍然没有抑制成交利率下行的态势;国债方面,市场成交也主要集中在中短期品种,短期品种收益率的下降幅度大于中长期品种;金融债方面情况也类似。

  而3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将进一步增强央行对中长期利率的调控能力,尽管这与国外央行调控短期利率,间接影响长期利率的调控方式有所不同,但这也是央行在目前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再战货币回笼

  根据央行发行公告,这次3年期央行票据为固定利率附息债券,按年付息,最高发行量100亿元。也就是说,这100亿元资金将被锁定至2007年12月10日才解冻。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此次3年期央行票据除了回笼资金,也起到长期锁定资金目的,其信号意义不亚于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根据央行数据,2004年央行据票发行量超过1.4万亿元,比2003年全年猛增近一倍。但是由于大量央行票据到期,1年期以内的央行票据净回笼资金能力已大不如前。今年到期的央行票据量将创纪录地达到8300亿元。也就是说,2005年即使不考虑外汇占款因素,仅对冲到期票据,央行也至少要再发行8000多亿元票据,增加了回笼资金压力。

  中国农业银行资金交易中心的有关人员解释,央行发行的票据都在1年期以下,将来累计到期量会比较大。央行此举意在调整票据的期限结构,缓解未来的偿付压力。他同时表示,这其实显示了央行加强货币回笼力度的意图。

  中长期收紧资金?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分析:“今年‘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基调已经明确。在趋向稳健的财政政策下,国债发行量将进一步降低;加上必须投放的外汇占款,货币市场资金宽松状况已成定局。而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信贷仍将进行必要的控制;因此,央行显然要有所动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拓宽央行票据期限体现了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机配合。”

  赵锡军甚至表示,不排除今年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

  而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央行是货币政策调控主体,而不是债券发行的主体,3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是央行在目前汇率、财政体制下的不得已之举。在短期内无法调整汇率政策的情形下,央行既要达到保持金融系统资金平稳的目标,又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市场的冲击。如果央行选择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后期灵活性也将降低;而由于3年期央行票据发行成本较高,其发行量和发行间隔主要取决于外汇占款增速,不具备连续、大额滚动发行的条件。因此对市场的冲击要小得多。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