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债券 > 正文
 

失业率连续下降 美联储加息成大势所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9日 16:23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估计美联储5月10日将继续升息0.25个百分点至5%

  中国银河证券 唐震斌

  自2004年6月以来,美联储已连续15次升息,将联邦基金利率提升到4.75%。5月10日,美联储将召开新一轮议息会议,决定是否继续升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也
必然更加关注美联储的动向,据以调整国内经济政策,进而影响证券市场的走势。

  经济继续强劲增长

  美联储伯南克曾表示,未来的利率政策主要取决于经济前景的变化。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19日在华盛顿发表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中称,全球经济2006年和2007年将分别增长4.9%和4.7%,比该组织去年9月的估计分别上升了0.6和0.3个百分点,在良好的金融市场条件和持续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下,未来经济有望继续强劲增长。该报告还预测今年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略高于去年,其中美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4%和3.3%,仍是七国集团中增长最快的。而美联储提交给国会的报告则预测,美国今年将增长3.5%左右,明年的增长速度大约为3%-3.5%。

  近期美国的经济指标确实比较乐观,如1月份制造业设备利用率达到80.5%,是2000年7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美联储4月26日发表全国经济情况调查报告说,在3月份和4月份的上半个月,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美国

商务部4月27日公布,3月耐用品订单增长6.1%,增幅是2005年5月以来的最高值,远高于以前预估的1.6%增速。上述数据显示,美国的经济总体态势良好,强化了市场对美联储继续升息的预期。

  通胀压力加大

  以目前美国经济稳健的发展步伐,美联储的头号任务是控制通货膨胀的风险,将各种风险保持在有利于维护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基本平衡的水平。为此,美联储始终对通货膨胀保持警惕,因为通货膨胀一旦抬头,将是很难阻止的。美国3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0.4%,剔除食物和能源后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也上涨了0.3%,这是近一年来最大的月涨幅。今年一季度,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按年率计算的升幅是4.3%,明显高于去年的3.4%,一季度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按年率计算也上涨了2.8%,而且有继续向上的趋势。

  由于地缘冲突加剧、供求失衡、气候反常等因素,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日前已冲破75美元大关。同时,全球范围内都存在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各国的利率普遍较低,大量资金涌入大宗商品市场,致使能源、有色金属等基础原材料价格暴涨,投机行为疯狂,已严重威胁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如果没有相应的对冲性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压力将会不断加大,美联储近期指出高能源价格是美国大部分地区面临的最严重的价格压力,今年一季度美国的能源价格按年率计算猛涨了21.8%,已成为威胁美国经济成长的重要不利因素,使得美国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利率。

  平衡财政赤字

  一方面,美国政府寅吃卯粮,债台高筑;同时,美国老百姓也过度消费,甚至借债消费,导致美国的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持续上升,2005年美国的储蓄率为-0.5%,创大萧条时期以来的最低纪录。2005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包括商品及服务贸易、投资收益及经常性转移)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049亿美元。美国政府2月份的财政赤字也创最高纪录,达1192亿美元。而且布什政府预计本年度财政赤字将达创纪录的4230亿美元,比前一年上升了33%。由于困扰美国的“双高赤字”状况不断恶化,市场担忧美元持续贬值,使世界经济陷入恶性循环。为此,美国必须保持较高的利率,以提高国外投资者对美元资产的投资热情,保证资金流入流出的基本平衡,使美元汇率保持相对稳定。

  失业率连续下降

  就业市场形势是影响物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失业率下降使得员工更容易获得增加工资的机会,从而迫使企业要么提高生产率以降低成本,要么提高商品价格以应对工资上涨的压力,这将推高物价水平,美联储的政策目标是在控制通货膨胀压力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目前,美国的失业率连续下降,美国劳工部公布3月份非农就业人口新增21.1万人,失业率已降至4.7%,为最近四年半的低点,表明大部分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紧张或正在趋向紧张,其中突出问题是熟练工人需求增大,可能导致工资水平继续上升,使得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促使美联储提高利率以遏制通胀。

  综上所述,我认为美联储5月10日将继续升息0.25个百分点至5%,但此次升息之后,美联储将暂停实施紧缩货币政策,观察半年左右后再决定货币政策的方向。如果美联储继续升息,将压缩消费和支出,而消费历来为美国经济增长的引擎,美联储应该投鼠忌器。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