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债市热点聚焦 > 正文
 

利率互换加速 央行明示不支持投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 13:42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马宜 北京报道

  在首笔国家开发银行与光大银行的利率互换被批准后,这种刚刚推出一个月的衍生产品正在低调而迅速的扩张。本报上周获悉,目前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备案的银行已经有14家,包括9家外资银行和5家中资银行。

  由于是场外交易,所有交易双方都不愿意将交易细节公布于众。目前已知晓的交易除国开行与光大、中国银行与铁道部、光大与德意志银行外,亚洲开发银行与摩根大通和花旗的交易正在等待人民银行的批准。但这肯定不是全部。一直在利率互换方面走在市场前面的国开行称,更多交易已经达成。

  所有已经达成的利率互换交易都要在同业拆借中心备案,在目前已备案的14家银行中,外资银行显然已经占据了绝大多数。

  “国外银行的确具有经验上的优势,但国内也有些先知先觉的机构,他们也可以做的很好,现在就是胆子要足够大。因为很多中资机构一听到利率互换,总觉的是个多么高深的东西,感觉不如债券买卖简单”, 同业拆借中心的工作人员称。

  但作为一项中间业务。利率互换的利润是极其诱人的。

  这项收入主要来自两方面:一部分是为企业提供套期保值;作为一种衍生产品,利率互换需要极强的专业性,与企业相比,银行在利率互换的定价上具有绝对的主动权,而这些公司客户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够套期保值。银行在给客户的报价与其在银行间市场同业间的报价中间有很大空间的价差收益。

  而另外一大部分收入则来自于充当利率互换做市商所赚取的买卖点差,而在这方面几乎不需要银行做什么,只要有一定的市场规模,买卖双边交易量足够大,做市商几乎可以坐享点差收益。

  作为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重要一步,央行也在不断的推动利率互换。3月9日,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沈炳熙飞赴上海,召集上海的金融同业组织了利率互换的研讨会,参会的除中外资

商业银行外,还包括保险机构,
证券
公司和城市商业银行等。

  在会上有金融机构表示,利率互换的推出对利率市场化的推动作用要强于以前银行间市场推出的所有产品。

  同时,一些“先知先觉”的金融机构在参会的众多同业间已经嗅出了强大的商机,比如那些保险公司。

  在央行发布的200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到,截止到2005年底,在保险公司超过1.5万亿的保险资产中,其中超过34%,5000多亿的资产都是由银行存款构成,这些银行存款基本是浮动利率,短期的,但在负债方,保险公司卖出的保单却是固定的、长期的,资产错配非常严重。

  “单是把保险公司这些客户拿到手,已经够我们做的了。”一位银行人士称。

  央行对利率互换在基调上是支持的,但它也考虑到作为金融衍生产品可能的风险。

  在3月9日的会上,央行强调,目前利率互换还是以试点为主,主要是那些有存款,贷款背景的银行去做,并且主要是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投机并不支持。

  尽管外资银行在经验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由于利率互换作为衍生产品,风险很大,必须有大量的人民币资金作为信用支持,外资银行在人民币资金上很难和中资银行抗衡。但外资银行称,他们正在调集一切资源,将利率互换作为一个主打产品向客户推出。

  就在央行开会的前一天,同业拆借中心发布了隔夜和七天两个期限品种的回购定盘利率,这也是央行批准的第一个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具有基准性质的市场利率。

  “推出基准利率的背景,也是因为很多金融机构要做利率互换的需要。像国开行,去年5月就提出了基准利率的要求。此前包括国家

开发银行和中行做的都是以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为标的。但一年定存利率并不是市场化的。”同业拆借中心人士称。

  除利率互换、基准利率还可以为如远期利率协议、短期利率期货等利率衍生品提供参考利率。

  但只有两个品种目前还很难满足金融机构的需要。

  “距离满足我们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公布的两个基准利率期限太短,在资本市场一些长期的工具,如银行贷款、发行的浮动利率债券,很难和现有的两个短期基准利率挂钩,如果可以有3个月的,银行发的贷款就可以盯住它,这样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就完全沟通了。”一位银行人士称。

  “基准利率将是一系列的产品,正在考虑要扩大到从隔夜到一年的基准利率体系。比如像国际金融市场目前最常用的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 有15个期限,由短到长,流动性偏好不同。在LIBOR 的利率体系中,3个月的品种应用最为广泛。”同业拆借中心人士称。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