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拓展金融调控空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 08:01 中国证券报 | |||||||||
本报记者 王妮娜 从酝酿到问世,资产证券化历时多年,可谓谋划良久。当金融市场最终迈出这至为关键的一步时,确实令业内人士兴奋不已。因为,制度创新正在为市场发展清除障碍,今后金融调控的空间更大了。
长期以来,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手段非常单一。一笔长期贷款的期限有多长,它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账龄就有多长。在一个没有“出口”的市场里,银行面对经济波动和宏观调控环境的变化,处境非常被动。因为它的资金来源一般以短期为主,按照理想的状态,放出去的贷款也应该在期限上作相应配置。可是,多年来各家银行的市场定位不约而同地瞄准公司客户群,这导致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比例偏高,资产负债期限出现错配,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自然难以提高。此外,在金融一体化的全球背景下,国内金融业要对外开放,但金融制度却未做好准备,这无疑又是一个“错配”! 如今,随着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推出,这些试点银行的经营灵活性大为提高。一笔贷款到底放在表内还是放在表外,银行可以根据市场自主决定。尽管目前试点银行的数量和资产证券化的对象还非常有限,但资产支持证券的推出表明监管当局正通过制度安排,不断扩大市场主体的话语权。 目前,试点银行拿出来实施证券化的大部分资产都是优质资产。不过,不良资产证券化乃大势所趋,这类资产支持证券新品种的推出,将改变银行改制过程中不良资产剥离由政府埋单的非市场化做法,真正实现市场做主。 如果跳出微观层面,从宏观角度观察,不难发现资产证券化既可惠及社会又可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实施资产证券化,可以增加一般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机会,成为扩大直接融资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种机制下,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转化成现金后,将回流生产、消费领域,进一步促进全社会资产使用效率的提高。 不过,在现阶段,资产证券化试点仍是“摸着石头过河”,尚待建立评价、防范风险的有效机制。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