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避险均遭冷遇 银行间债券远期交易冷清满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 14:16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徐炯 上海报道 “可以卖空”,“可以保证金交易”,作为中国债券市场重新推出衍生金融工具的开端,银行间债券远期交易系统在6月15日出炉之际,曾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想象空间,甚至有人推测这是重新推出国债期货的前奏。
但一个月过去了,截止到7月14日,债券远期市场累计成交仅为14.6亿元。其中七月份市场交易更为冷清:从7月1日到14日,仅仅成交了六千万元,10个交易日中的8个交易日交了“白卷”。与此相比,现货市场比远期市场热闹很多,同期银行间债券现货交易额高达5830亿元,是远期债券交易的400倍。 作为金融衍生产品的债券远期交易,具有放大收益和风险的杠杆作用。那是什么导致远期债券市场的如此冷清呢? 投机、避险均遭冷遇 一般来说,利用市场进行套利的主要动力来自券商,但是由于目前券商普遍面临资金压力,可以进行债券投资的资金不多。 东吴证券的一位分析员表示:“远期交易是种新的盈利模式,我们觉得有机会。但目前公司没有多余的资金来进行这方面的投资。” 有相同情形的券商不在少数。截至7月8日,已签署远期交易主协议的机构数为124家,其中券商仅为20家。而不少券商只是先“卡位”而已,至于真正进行交易暂时还未纳入计划。 另一方面,券商目前的资信状况,也使得交易成本增大。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交易员明确表示,“对我们来说,交易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如果对手是券商,我们就得更多考虑其资信方面的因素。而且远期交易需要去询问每家机构,做起来太累。” 反观交易的另一大主体——商业银行,江南信托固定收益部总经理助理谷纯悦认为,由于中国商业银行普遍还没有采取灵活的投资策略,机制上比较保守,因此操作也多以求稳为主。债券远期交易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使得他们很难参与进来。 债券分析软件商速达客信息公司分析师石鑫杰表示,虽然商业银行一般比较保守,喜欢进行避险交易,“但如果市场缺少投机成分作为润滑剂,将导致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大大降低”。 此外,内部对衍生产品风险控制机制的不健全,也阻碍了不少商业银行的参与步伐。一位国有商业银行的债券交易员认为,目前商业银行对衍生产品的会计处理通常并不归入表内业务,对产品定价缺乏计算标准。另外,对于远期交易的风险控制,许多银行还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无法参与交易。 “券商这类缺少资金的机构做不了,银行这类有资金的机构又不想做。”石鑫杰说。 流动性“怪圈”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导致交易不活跃的另一个原因,是所有投资者对于债券市场的预期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 “远期,就是大家对于未来的预期。”国泰君安的一位分析员表示,“目前关键在于,大家对于债券市场的未来预期都非常保守。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找到交易对手。” 中国银行的一位交易员分析,由于目前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银行间市场的资金十分充裕,因此债券收益率不断下降。“现在债券市场呈现了单边看多的情况。”他说,“发行一个债券就被抢购一空,这也是目前现货交易十分活跃的原因。” 由于市场交易不活跃,而不活跃的交易更加导致了远期市场价格难以形成。市场走入了流动性问题的“怪圈”。 同时,银行间市场采用询价成交机制而不是连续报价,交易双方需要一对一单独谈判交易,这也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尽管债券远期交易也有点击成交,但是点击成交的报价偏离市场价格太多,从而导致点击成交几乎很少运用。 “如果采用连续报价机制,可能会更好地解决流动性问题。”上述国泰君安的分析员表示,“但银行间市场一般都是询价,如果采用连续报价就涉及到另外一种交易机制了。”连续报价以及进行保证金交割的方法已经趋于国债期货的操作方式,显然已经超出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范围。 有分析师提到,去年5月和12月先后在银行间和证交所债市推出的买断式回购交易,也具有买空卖空功能,但目前的交易也不十分活跃。 “我觉的债券远期市场未来还是有机会的,但需要时间来等待市场预期出现变化。”石鑫杰说。 ·链接· 债券远期交易是指由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以约定价格和数量买卖标的债券的行为。但是由于约定价格与未来市场价格会存在一定差价,因此从事远期交易,要么是为了调整债券结构以规避利率风险,要么为了利用市场变动以投机获利。 银行间市场一般是进行一对一询价交易,进一步的做法就是点击成交,各家提供报价,然后在交易终端上进行点击,就可以确认成交。 连续报价是交易所市场采取的方式,主要为价格是连续提供。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