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债市热点聚焦 > 正文
 

短期融券:企业过冬的粮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9日 11:31 中国经营报

  作者:缥缈 来源:中国经营报

  大量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并非“打左灯、向右走”那么简单。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应对,可以采用的调控手段还有很多。企业融资券的“复活”,就是近期一个最重要的金融信号,它将迫使资本市场回归信用化。

  提振行业龙头

  有一点我们必须搞清,当前资本市场的信心来自何处。这是拖累今后中国经济走向的参照指标,而且是最重要的信心指标。

  首先,市场的信心,应来自于改革;其次,市场的信心,应体现在对于投资者利益的充分保护;其三,要真正落实“国九条”,就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而股市只是资本市场的一部分,我们对于股权分置改革,千万不要期望过高。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宏观经济可以一句话概括——中央看金融;地方看土地;企业看劳动力(价格)。当然,货币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但由于此次宏观调控,发生在金融改革与股票市场改革的特殊时点,所以,当前国家可注入市场的“金融资源”相对有限。

  统计数据显示,到今年6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差已经接近7.5万亿元(约占GDP60%左右),这说明间接融资产品扩张动力不足;资本市场持续低迷,新低屡现也证明我们对股市不能抱有过高的期望。同时,由于利率与汇率改革滞后,贸易摩擦逐渐升级;国际贸易环境与结算环境,其中包括就业环境,均不乐观;作为经济发展动力的企业资金相当匮乏。

  那么,是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维持我国经济发展,提振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真的没钱可用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令资本市场回归信用

  日前,继5家央企首批成功发行7只总面额109亿元的短期融资券后,中国联通(资讯 行情 论坛)、中国铝业中央级龙头企业也发行了短期融资券。

  由于采用余额备案制,相关企业经过信用评级,且将所发行的融资券向央行备案,就可以发行,其融资规模、利率、价格权限基本放开了。

  企业融资券的“复活”,是近期最重要的金融信号。这一产品,大而言之,它可以令资本市场回归信用化,并且继续助推中国经济的强势发展;小而言之,它是企业过冬的“粮食”。

  相对于企业债券,企业融资券比较灵活。首先,企业融资券不用审批,无须核准;而企业债券的信用等级更高,其中含有国家财政信用的严格担保,发行费用高,手续较为繁杂。

  其次,融资券的应用更加便捷。短期融资券可用于企业短期融资,也可用于结算。其本质是以信用融进资金。

  第三,企业比较欢迎。

  为银行信贷减压

  今年3月,国泰君安证券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融资券,融入12.67亿元短期资金,期限为3个月。当时,开标价格为99.49元,折合成中标利率为2.0561%,总投标21.6亿元,超额认购3.6倍。这一利率水平大大低于市场之前的预期。考虑到无须担保,融资成本还要更低一些。

  国泰君安融资券获得市场认可后,针对普通企业的短期融资券,央行直接融资的市场化目标已经比较明确,即利用短期券种缓解银行的系统风险,为银行信贷压力泄洪,此其利之一;

  加强货币政策的传导性,巩固宏观经济调控的成果,支持企业发展,“保持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增长”,此其利之二;

  以短期券种倒逼债券市场开放直接融资,进而打通银证之间的薄弱地带,以此支持企业面向信用市场融资,此其利之三。

  对于短期融资券可能引发的弊端,监管当局应提前防范。

  短期融资券是否会成为今后大型国企和金融机构圈钱的特权产品,此其弊之一;

  谁有资格做短期融资券的承销商?现在均由商业银行作为主承销商,但是,为达到打通银证的长远目标,是否应允许券商与其他机构参与?这是当前银证之间比较敏感的话题之一,此其弊之二;

  由于短期融资券为非担保券,商业银行必将面对发券企业的未来风险。如果该券种扩大发行,超常规发展,不但会从利率环节挤压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而且操作风险会逐级放大,此其弊之三。

  背景资料

  短期融资券是金融票据的一种。1987年,由于物价超过警戒线,政府在国内对企业短期融资券进行试点,认购十分火爆。后来一度中断。1990年前后,央行曾发行过相当规模的企业金融券种,对冲前期的余额。

  1998年以后,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国内企业所发行的各类短期融资券种,包括企业债券均被叫停。经过时近6年的归类、清理以及相关整顿,大约在2000年前后,企业债券审批权,从央行转移到了国家计委(现发改委的前身),发行规模也不断缩小。

  6月14日,中国铝业20亿元短期融资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利率为2.923%。25日,中国联通公告称,拟发行融资券100亿元。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