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菱风波暴露转债市场缺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3日 08:36 中国证券报 | ||||||||
实习记者 王栋琳 5月18日,华菱转债回售风波开始牵动市场神经,两周来双方展开激辩,矛盾不断升级,甚至准备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争端。如果诉讼成真,这将是我国转债市场自建立以来首次诉诸司法程序的案例。目前且不论究竟孰是孰非,在这场沸沸扬扬的回售纷争背后,暴露出了我国转债市场上存在的严重缺陷和重大漏洞。
可转债是一种债券与期权相结合的复杂信用衍生产品,引入我国证券市场后,作为攻防兼备的投资工具,上不封顶,下可保底,即便投资失败,最大损失也不过是跌到其债券价值,不会像股价那样无止境下跌,因而亮相之初即受到投资者青睐。而对于发行人来说,由于发行可转债不会立即对正股权价值构成稀释,再加上有股价修正条款的保护,是一条相对安全高效的融资途径,所以也受到股东的普遍认可。在转债发行之初,为吸引投资者,发行人往往把转股、回售等条款制定的过于宽松,与国外相关条款的设计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包括基金、券商、甚至QFII在内的大机构发现其中的赢利机会,都大量持仓转债。在新公布的基金年报、季报中,几乎所有债券性基金都把可转债作为重仓品种,而截至去年,花旗环球有一半的投资额度用于转债。 然而随着股市的持续低迷,可转债对投资双方造成的潜在风险日益暴露。据统计,除华菱管线(资讯 行情 论坛)外,一大批转债已凸现回售风险,山鹰、南山、丰原、创业、华电五只转债已徘徊在触发回售条件的边缘。这些上市公司面临巨额债务偿还风险。而华菱转债风波发生之后,持有人也纷纷呼吁建立持有人权益保护机制。同时公司股东也发现了转债设计中股东权益保护方面的缺陷。此次“战役”一打响,就注定没有赢家。 就此次华菱转债风波而言,至少暴露出三点转债发行条款设计上的漏洞: 首先,部分条款过于宽松。去年7月16日华菱转债发行时,当时条款的设计被认为”充分体现了重视持有人利益的设计思想,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条款中较长的转股期和回售期,为转债持有人的获利提供了充裕的空间和保障。但从公司角度说,转股期越长,股价发生波动的变数越大,促发回售条件的风险也就相应增大。而回售按照转债面值107%(含当期利息)的价格,对发债公司也未免定价过高。 其次,为保证较低的转换门槛,转股价格修正设计过于灵活。这造成了回售条款有形同虚设之嫌,因为回售条件毕竟是比转股价修正条件苛刻的多,主动权全在发债公司手中。持有者们普遍感到疑惑,既然转债一有回售风险,公司就可以修正转股价,那回售条款究竟何时才能发挥作用?实际上只要在修正条款中进行限定即可解决这一矛盾,例如规定转股价不可无限制修正,当A股价格跌破净资产一定比例即停止修正,进行强制回售等等。 第三,转股价修正日是否在转股期内的认定不够明确。本次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18日当天的转股价适用新价还是旧价,换句话说,就是18日因修正转股价而导致的暂停转股一天,是否构成转股期相应暂停一天。对此,即使双方咨询的专业律师也不得不承认,相关法规和条款中均无明确规定。 除去转债设计上的漏洞,具体到转债市场上的相关环节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在17日当天,转债成交量暴涨,有交易人士透露,5月18日利益双方在华菱管线的A股股价上的争夺激烈,谋求回售方猛烈打压股价,使股价最低走到3.82元。华菱转债声称,要向证监会提请调查,公司17日股价异常,存在操纵行为。先不论究竟是否存在操纵,在转债与正股市场价格联动上缺乏制约机制却是客观事实。再如,转债持有人作为发债公司未来的潜在股东,却缺乏与公司层面的信息有效沟通,成为单纯的普通投资者,致使双方在危机来临之前不能进行预先知会,分歧无法消除,甚至闹上公堂。 随着第二批股权分置试点公司的启动,有更多的转债可能接近回售边缘。为避免类似华菱转债风波事件的再次发生,目前转债市场亟待科学规范的条款设计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从而为广大投资者和发债公司提供一个公平有序的投融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