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债券一类新闻 > 正文
 

宽货币紧信贷:中央国债公司预警债市风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3日 15:39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陈昆才 上海报道

  “宽货币、紧信贷”被称为是2005年中国金融市场的主要特征,这也助推了银行间债券市场整体上扬,债券成交明显放量。

  中国债券信息网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全年债券市场累计发债40765.334525亿元,
同比增长49.34%;中国债券总指数由2004年年末的102.135点上升到2005年12月31日的112.915点。

  其中,国债总指数由2004年年末的100.323点上升到2005年年末的112.292点,交易所国债指数由95.69点上升到111.899点,银行间债券总指数由104.724点上升到113.496点。

  硬币自有正反两面,在交易放大的同时,管理部门指出,当大量资金聚集债券市场时,风险也在逐步积累。

  发行:央票同比增长82.2%

  中国

人民银行发布的《2005年11月金融市场运行情况》(下称《运行情况》)称,2005年1-11月,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36869.4亿元,同比增加74.33%。

  另据中国债券信息网的数据显示,2005年12月份,财政部发行记帐式国债2期,共计744.9亿元;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7期,共计880亿元;央行发行央行票据7期,共计2200亿元;首笔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为71.034525亿元;上述4项合计,该月共发行债券3895.934525亿元。

  由此测算,2005年全年债券市场累计发债40765.334525亿元,同比增长49.34%。

  同处上行通道,央行票据显然一路领先。

  央行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年共发行央行票据124期,回笼基础货币27462亿元,同比增长82.2%。而2004年全年共发行105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为15072亿元。

  伴随央票领跑的是央行在公开市场上的正回购操作。

  2005年央行共进行了62次正回购,回笼资金6880亿元,同比增加106.6%。而2004年央行开展正回购操作43次,回笼基础货币3330亿元。

  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分析,2005年,无论是发行频率还是发行力度,都创下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建立以来的历史最高记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冲外汇占款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过去发行的央票逐步到期”。

  “这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如果2006年央行继续把央票作为对冲外汇占款的唯一手段,央票估计会再增加1万亿元。”上述研究员直言。

  交易:银行间市场“火爆”

  2005年,商业银行资金“热捧”债券市场,上半年更是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火爆场面。

  《运行情况》指出,2005年1-11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成交为146185.48亿元。另据中国债券信息网的数据整理,12月份债券回购成交22122.9554亿元(结算量)。由此测算,全年共成交168308.4354亿元。而2004年的数据为99652.57亿元(面值,包括质押式回购与买断式回购),增幅达68.9%。

  对此,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信息部在《2005年我国债券市场半年分析报告》(下称《分析报告》)中给出了解释。

  《分析报告》认为,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我国经济在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平稳着陆,投资者对经济过热和升息的预期逐步减弱。

  2005年7月,央行上海分行金融市场处也在《2005年上半年上海金融市场分析报告》(下称“《市场报告》”)中指出,进入2005年,宏观调控较为明显地影响着金融市场运行。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和贷款增速明显回落,商业银行出于对贷款风险的考虑和资本充足率考核的约束,出现了一定的信贷紧缩倾向,大量资金沉淀于商业银行,银行间市场成为商业银行资金运作的主要渠道。

  另一方面,自2005年3月17日开始,金融机构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年利率1.62%下调到0.99%,这使得银行间市场资金供求失衡的问题更为显性化。

  “此前,1.62%一直是债券市场短期资金价格的下限,下限的下移,使得市场不得不寻找新的短期资金的价格底线。”《分析报告》指出。

  而正如《市场报告》中所言,目前银行间市场的交易工具不足,要丰富债券市场品种。

  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主要以质押式回购和现券交易为主,而买断式回购和远期交易(2005年6月15日在银行间市场推出)的交易逐渐清淡,其中,远期交易全年仅成交181.56亿元。

  据中国债券信息网的数据显示,2005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全年成交共计60648.205亿元,较2004年的28196.45亿元(面值),增幅达115%。质押式回购成交达16.278万亿元,较2004年的9.8379万亿(面值),增幅达65.5%。

  价格走高:累积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的大量资金聚集于债券市场,在《市场报告》中,这种现象被认为是,金融市场“宽货币、紧信贷”特征的表现之一。

  “商业银行进入这个市场,主要是赚取债券收益率与回购利率之间的利差。”上述研究员说。

  《市场报告》指出,面对金融市场上充裕的资金状况和总体较低的收益率(直到2005年11月份开始,债券收益率曲线才出现整体上移的情形),金融机构采取了一定的变通模式进行应对。

  一种模式是金融机构通过质押式回购以较低的利率(2005年11月的第一周,1天类回购产品的平均利率出现了1.055%的历史低位,年末收于1.408%)融到资金后,再以较高的利率水平转存入银行,进行银行利润回吐式的简单套利操作。另一种是金融机构通过质押式回购以较低的利率融到资金后,再买入债券,不断进行放大套做,套取债券价格与资金成本之间的利差收益。

  两种模式均推动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价格的不断走高,市场系统性风险加大。

  《市场报告》称,“不断放大的杠杆效应、不断缩短的资金使用期限和不断延长的套做券种期限,使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风险正在一步步积聚。”。

  “一般而言,银行间债券市场放大的倍数没有交易所的大,所以,只要资金不紧张,就没有什么风险。”上述研究员分析。

  但是《市场报告》指出,虽然无风险套利本身是对价格的一种修正,但由于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市场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本身并不具有平衡修复机制,套利的结果不是套利空间的消失,而是风险的积累和暴发。

  由于市场资金供给比较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一旦资金成本上升,或者资金供应结构发生变化,市场将立即面临流动性风险。

  因此,报告指出,“针对当前银行间市场普遍存在的非理性投机行为,要通过尽快建立债券市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采取必要的窗口指导措施,引导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预期,抑制过度炒作现象。”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