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 新浪首页 
爱问(iAsk.com)
  6月的广州,湿热难当,以“满城尽带王老吉”来比喻王老吉的畅销程度,绝不夸张。然而,在凉茶市场上创造着神话的红罐王老吉并非“独生子”,在市场上,它还有两个同叫王老吉的“兄弟”,分别是广药集团及王老吉后人王健仪主办的香港王老吉国际有限公司。它们之间正走向激烈的竞争,这种品牌冲突,即将演变成王老吉这一品牌在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 [全文] [评论] >>查看全部企业观察
凉茶

  凉茶是在广东流行的一种饮料。因为广东地处之岭南,多雨地湿,自古多有瘴气。因此民间流行以药性寒凉,解暑消毒的中草药,熬水来喝,称为各式各样的凉茶。
    凉茶品种繁多,每家都有自己稍为不同的配方。常见的有廿四味、五花茶、雪梨茶、感冒茶等。在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有专门卖凉茶的店铺。部分在广州的凉茶店更有超过一百五十年历史,在香港也有不少五六十年历史的凉茶铺。近年亦有将凉茶包装成为预先包装饮料,如王老吉凉茶等。传统上,凉茶要在全凉掉前喝下。一般凉茶都是接近黑色,部分味道苦中带甘。

“红”“绿”争夺
广药集团

  广药集团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王老吉药厂,由广东鹤山人王泽邦 ( 乳名王吉 ) 于 1828 年始创。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1997 年资产重组,成立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 H 股在香港上市, 2001 年增发 A 股在上海上市,羊城药业为其核心控股子公司。2004年3月4日,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香港加多宝

  香港鸿道集团有限公司于1997年获得独家经营红色易拉罐装王老吉凉茶的承诺,租期为20年。雄心勃勃的鸿道集团为此投资成立了香港加多宝(广东)股份公司,专门负责“红罐”王老吉凉茶的生产和销售,加多宝在中国大陆先后设立了四个加工厂,分别位于广东东莞、浙江绍兴、福建石狮和北京。

香港王老吉国际有限公司

  王老吉的海外品牌,主要是由王老吉的后人在19世纪末,在全球注册的。其在全球的注册工作由香港王老吉国际有限公司完成,目前在全球将近30个国家和地区都注册有王老吉的商标,现在香港王老吉国际有限公司由王老吉的后人---王健仪当家。
   由于海外将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王老吉商标,都已经被香港王老吉国际有限公司注册,所以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要想出口商品到海外,要么就租赁香港王老吉的商标使用权,要么买断其商标所有权。

加多宝营销策略
· 为红罐王老吉品牌准确定位
· 广告表达准确
· 投放量大,确保品牌定位进入消费者心智
· 企业决策人准确的判断力和果敢的决策力
· 优秀的执行力,渠道控制力强
· 量力而行,滚动发展,在区域内确保市场推广力度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加多宝营销推广效果
    红罐王老吉成功的品牌定位和传播,给这个有175年历史的、带有浓厚岭南特色的产品带来了巨大的效益。2003年红罐王老吉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近4倍,由2002年的1亿多元猛增至6亿元,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广东。2004年,企业不断扩大产能,但仍供不应求,订单如雪片般纷至踏来,全年销量突破10亿元,2005年再接再励,全年销量稳过20亿元,2006年加上盒装,销量逼近40亿元大关。
王老吉药业财务数据 单位:RMB(千元)
年份    销售收入    净利润    总资产
2004年    -         15,755    188,686
2005年  244,701     32,346    193,783
2006年  661,945     73,107    433,242
资料来源:据广州药业(SH.600332)
2004年、2005年、2006年年度报告
“红”“绿”王老吉 差距明显
                红罐        绿包
04年销售额     15亿元      8000万元
06年销售额     35亿元      约35亿元
定价        310毫升/3.5元  250毫升/2元
广告语     怕上火喝王老吉 王老吉还有盒装
小调查
1、您倾向于购买“红罐”王老吉,还是“绿包”王老吉?
“红罐”王老吉
“绿包”王老吉
随意
2、您是否认为王老吉药业最终会收回“王老吉”品牌使用权?

不会,可以继续出租使用权
不好说

 王老吉“红”“绿”之争
同宗非同门 竞争白热化
   “王老吉”品牌能够重获新生并引爆凉茶市场,加多宝是最主要的幕后推手,这让一直专注于药品生产的王老吉药业深感担忧。为了加强自身的影响力,2004年3月,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药集团当十分庆幸他们之前出租给鸿道集团的商标使用权仅限于“红色易拉罐装”,这使得王老吉药业能够采用“绿色利乐包”的外包装再次分享王老吉的复兴。借“红罐”的光,2004年推出的绿色利乐包“王老吉”销售收入达到8000万元,而“红罐”是15亿元,二者差距非常明显。
  “红”“绿”王老吉,“同宗”却非“同门”,竞争在所难免。 [全文]
同业半路杀出 红绿统一无望
  创始于1828年的“王老吉”凉茶,在市场上完全具备品牌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如果双方从品牌复兴,合作双赢的角度考虑,将两个篮子合成一个篮子,共同利用现有的成功经验,在理论上看,“王老吉”这个品牌将会越来越闪亮,带来更多的利润。再加上香港王老吉的传人身份,大踏步走向上市,走向海外,并不是件难事。
  然而,接下来的事实却实在令人失望,绿色王老吉在广州政府的牵线下,2005年与另一家名为香港同兴药业的公司签约组建了合资公司,嫁给了别人。彻底断了红绿两个王老吉的合作可能性。而同兴药业主政两年以来在市场上的表现,按照《中国企业家》杂志的描绘是“战绩平平”。2006年11月,香港同兴药业董事长表示,“王老吉”的内地业务将通过“A+H”方式上市,但是没有得到香港王老吉首肯,上市根本无望。“王老吉”品牌的发展陷入了复杂的博弈局面。[全文]
 王老吉 生产商三足鼎立
瓜分协议引冲突
   生产“王老吉”的企业共有三家,分别是王老吉药业、香港加多宝,以及王老吉后人王健仪主办的香港王老吉国际有限公司。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三方达成了“瓜分”市场的协议:广药集团持有王老吉凉茶在中国大陆市场的独家所有权,香港加多宝获得红色罐装王老吉商标使用权,而香港王老吉则拥有在中国大陆以外国家和地区的“王老吉”商标所有权。 [全文]
“正宗”被喧宾夺主
   广药集团当初或许没有想到自己“用不上的资源”到了“外人”手里却重现光芒。尽管在取得“王老吉”的品牌经营权后,“红罐”的销售业绩连续六七年都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当中,但2003年,香港加多宝在短短几个月中投入了4000多万元广告费后,红色罐装“王老吉”的形象伴随着那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迅速打开了市场。据了解,仅2004年加多宝在“王老吉”广告上的投入高达1个亿。准确的产品定位、有效的广告投放,终于让厚积薄发的“红罐”王老吉一举成为凉茶行业的领跑者。
    “王老吉”品牌能够重获新生并引爆凉茶市场,加多宝是最主要的幕后推手,这让一直专注于药品生产的王老吉药业深感担忧。 [全文]
历史遗留问题难解决
   由于海外将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王老吉商标,都已经被香港王老吉国际有限公司注册,所以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要想出口商品到海外,要么就租赁香港王老吉的商标使用权,要么买断其商标所有权。自己的品牌产品到国外去卖,还经过别人的批准,这其实也是历史遗留的问题。
    “不用说19世纪末,即使是解放后,我们都没有一个商标意识,但是香港的商业法制早就比较健全,所以他们早早到世界各地去注册了,不能说别人是抢注了王老吉商标。”施少斌说这句话的时候,多少显得有点无奈。
    不得已,2004年4月,原羊城药业为了解决开拓海外市场的问题,主动伸出橄榄枝,与香港王老吉公司签订了商标租用合同。王老吉药业每年将以销售额的一定比例作为回报,换取使用港方注册的“王老吉”商标10年的使用权。但是这样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王老吉成功营销 无以归属
香港加多宝广告营销 或为他人做嫁衣
  “红罐”看似偶然的异军突起,其实背后倾注了加多宝巨大的心血,从品牌策划到市场营销,加多宝投入大量的精力和金钱来培育凉茶市场。身为王老吉药业市场总监的贺庆也客观地表示:“加多宝所做的营销,带动了广州王老吉药业的发展和整个广东凉茶行业的发展。。”   
     在维护同一个品牌的前提下,王老吉与加多宝在销售渠道和销售终端上展开了差异化的竞争。为了避开“红罐”占优的大卖场和饭店,“绿包”选择进入社区便利店。在定价方面,310毫升装“红罐”单价3.5元左右,而250毫升装“绿包”单价2元左右,价格相对低廉。
     “大家还是比较默契,红绿两种产品,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贺庆说。而香港加多宝不愿就双方的品牌合作发表评论。由于加多宝并非“王老吉”商标的真正所有者,因此在王老吉药业主推“绿包”的时刻加多宝显得无可奈何。从销售额看,“红罐”2006年是35亿元,而绿包“接近5亿元”,两者还不在一个档次上,这也是加多宝方面对于“绿包”的“跟风”表示妥协的原因之一。 [全文]
绿包正宗 竞争弱势
   2006年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达6.6亿元,较前一年有近300%的增长。这其中,“王老吉”凉茶为企业带来了50%以上的收入。但让王老吉药业颇为尴尬的是,市场上最受消费者青睐的红罐“王老吉”凉茶,其销售额是自己的7倍。
       广药集团当十分庆幸他们之前出租给鸿道集团的商标使用权仅限于“红色易拉罐装”,这使得王老吉药业能够采用“绿色利乐包”的外包装再次分享王老吉的复兴。借“红罐”的光,2004年推出的绿色利乐包“王老吉”销售收入达到8000万元,而“红罐”是15亿元,二者差距非常明显。 [全文]
群雄觊觎凉茶市场
   2006年广东的凉茶产销量将突破400万吨,“超过可口可乐在中国的产销量。”这样的对比,大大激发了白云山和黄中药公司、星群药业、养和医药、香雪制药、三九集团等传统药企扩张凉茶市场的决心。他们的目标无一不是目前在品牌凉茶市场占据90%份额、呈垄断之势的王老吉。 [全文]
 中国凉茶之道
立足文化的独特定位
  在国家崛起、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上升之时,中国许多具有悠久历史文化沉淀的产业或企业却发展缓慢,甚至步履维艰,是文化与商业的连接断裂还是行业创新后续乏力?在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可乐”的代表,凉茶产业的强劲崛起则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行业推广模式,其带给我们的启示意义是深远的。
  2006年,对于中国饮料行业来说,称得上是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一年,包括王老吉、邓老凉茶等在内的21家凉茶生产企业的产销量突破400万吨,而当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的产销量是317万吨,肯德基也开始在部分连锁店中撤下百事可乐,换上红色的王老吉凉茶作为饮料。经多年的默默潜行,凉茶这种被誉为“中国可乐”的中国传统饮料,终于获得了与世界可乐巨头同台竞技的机会。 [全文]
致力海外扩张
   正在快速上升的广东凉茶产业,开始向国外市场投资扩展。作为岭南的传统饮料,近年凉茶在国内市场销售十分火爆。短短几年内,其年产销量以一年翻几倍的速度飙升到400万吨,市场规模超过120亿元。据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统计,去年广东凉茶的产销量已超过可口可乐在中国的销量。
    中药国际化一直是中医药发展的瓶颈之一,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市场准入门槛过高,一直以来很难被国际市场接受。从某种意义上说,凉茶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可望成为整个中药国际化的新途径。 [全文]
尝试凉茶终端销售新模式
   凉茶店铺作为日常消费终端,遍布大街小巷,而本身经营的凉茶又是养生食品的一种,有着极强的销售关联性和无可比拟的优势。据悉,清心堂有1/3店铺在“两广”之外,店铺经营受气候影响较大。为此,清心堂根据自身凉茶终端资源,整合中医诊疗系统,以凉茶为核心,以养生产品为基本面,快速在全国开设中医养生终端,借此突破传统凉茶受气候、地域影响较大的障碍。此外,清心堂还与厦门大学亚健康研究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关系,联合研发生产从凉茶衍生出来的养生食品系列。 [全文]
          策划、制作:新浪财经 王小匀    欢迎各媒体合作    来信至:finance2@staff.sina.com.cn
网友评论 查看内容>>>

匿名 登录名: 密码: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75362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