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商业银行:请珍视你的声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 10:00 金时网·金融时报

  针对近来客户对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投诉不断增加的情况,中国银监会办公厅日前就各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所面临的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策略风险等风险加以提示。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各类理财产品时,要有风险意识,要准确衡量投资风险和收益,按照自己的风险耐受力和投资偏好谨慎选择理财产品。

  据了解,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个人理财产品时,由于对其性质的不了解,往往会产生
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只要买了投资理财产品就能获得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利率的收益,而对需承担的投资风险、合同条款等知之甚少,或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从而产生不少纠纷。

  刘女士就是这样的一个投诉者。

  2003年,她接受了某行业务人员的劝说,购买了一款六年期的外汇理财产品。怀着对这家银行的信任,她将拟用于子女

留学的资金购买了六年期该行的理财产品。但是,三年半的时间过去了,不仅产品没有任何收益,反倒是人民币在去年进行了升值。面对损失,她向银行提出赎回产品,却被告知仅能支付本金额的85%,并要承担15%的损失。

  对此,刘女士愤慨之余,并行使了法律权力。她在向中国银监会有关部门投诉中指出,银行的推销人员在售出产品时,仅向她说明该产品收益肯定高于存款,同时强调6年期产品收益率远高于3年期,没有说明影响收益的风险因素,也未强调不可赎回可能产生的汇率风险。因此,她认为,这是典型的欺诈行为,并由此对这家银行的信誉产生质疑。

  银监会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刘女士的投诉,只是他们所接到的若干理财产品投诉中的一例,这些投诉者反映的主要集中在一些商业银行2004年以前推出且存续期届满或即将届满的中、长期外汇理财产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问题是各家商业银行不能有效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地设计和销售产品。

  比如,刘女士所投诉的那家银行在产品设计中,主要是借鉴国际市场上类似产品的设计结构。但在洋为中用过程中,却存在未认真深入地研究分析国内市场环境,针对不同类客户群体的金融知识背景、持有的外资资金用途、风险喜好和风险承受能力等,有针对性地设计理财产品和制定营销策略的情况,而是普遍存在向各个阶层客户盲目推销产品的情况。而该行在2004年推出的41款该产品中,1年期以下产品仅有4款,1-3年的有22款,3年以上的有14款,均为与LIBOR挂钩产品,设计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的前提是LIBOR缓慢上升,观察期内均落在设定的利率区间内,同时未考虑人民币升值预期,因此这类产品期限越长,面对的利率和汇率风险越大,需要具有相当风险承受能力和国际金融市场认识程度的客户来购买。该行2005年以来已经调整产品设计期限,推出的36款产品中,1年期以内产品有22款,3年期以上产品仅有1款。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表面上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中,产品宣传不规范、风险揭示不充分,是造成目前纠纷和风险点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问题核心在于部分商业银行推出理财业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争夺存款、提高市场份额。因此,市场中出现一哄而上,理财产品泛滥且同质现象严重,潜在风险巨大。

  目前,用以规范商业银行理财的法规,是2005年11月11日由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在此之前,监管部门并没有对理财业务有比较详细的规范,给了一些银行以可乘之机。为了吸引客户,某些银行的理财产品宣传中只注重理财产品的收益,而对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揭示不够。由于宣传中的大量模糊性语言的使用和带有诱惑性、误导性和承诺性的称谓,给客户以误导。面对商业银行创新业务的发展,银监会在去年10月份成立了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并迅速实施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商业银行改善了个人理财业务的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

  可见,国外已经开展多年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国内尚属新兴业务。面对今天的现状,专家认为,专业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发展的又一瓶颈,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理财人员队伍,并加大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力度。记者获悉,目前银监会在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的同时,也正在考虑按照国际通行做法,着手建立理财人员从业资格规定,建立金融

理财师认证体系。面对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消费者应该更加谨慎地进行选择;而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的开拓中,也更应该珍视自己的声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