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工行的多重挑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 14:13 《财经》杂志

  缺乏明晰的改革框架和执行战略,是受制于历史、体制和政策因素的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共同境遇

  □ 本刊记者 于宁 郭琼/文

  同已经踏上路演之途的中国银行相比,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启动虽然较晚,但
财务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的速度却不遑多让。与此同时,工行交出的经营答卷亦称可观:2005年经营利润达到902亿元(2006年经营利润目标是突破1000亿元)。今年一季度,工行的经营利润即完成了全年利润的20%以上,超额完成了计划指标。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工行近年的业务发展速度并不突出,其改革动作也少见大刀阔斧之举。诚如工行行长杨凯生对《财经》所言,“不能拿着6万亿资产冒险”。尽管这一稳扎稳打的作风为其赢得了称誉,但亦不无“保守”之嫌。在业内看来,工行的改革进程仍面临着多重挑战。

  首先,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挑战。今年4月,工行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在首席风险控制官(CRO)的任命程序上产生了分歧。管理层提出,由信贷管理部总经理魏国雄出任CRO,尽管魏在工行内部颇有口碑,但董事会还是提出了反对意见,其一是工行是在董事会召开前一天提交的方案,而不是在董事会规定的前五天;其次,董事们提出,CRO和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分工不明确,亦有独立董事提出这一职位应该由全球招聘。时至今日,CRO的任命仍未最终落实。

  自2005年10月股份制改造以来,工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革。改制之后,来自董事会的外部约束显然正在逐渐加强。工行的董事们还提出了向分支机构发放调查问卷,借以了解基层机构对改革的看法。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工行的管理层队伍相对稳定,改革意志也较为一致。但在如何与董事会磨合、适应新的公司治理要求方面,仍需进一步的适应性调整。

  其次,是管理机制改革和业务流程改造的挑战。

  目前,工行提出了加强集中管理的概念,管理层认为,这一提法更切合中国的银行实践。因为一方面,这有利于加强对基层分支机构的管理;但另一方面,层次越少对上级行精细化管理的程度要求就越高,管理水平跟不上就会带来风险,因此对工行这个庞大的机构来讲,内部架构的过快调整会遇到很多问题。

  然而,国际一流商业银行为做到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集中,多采取事业部制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的矩阵式设计对于各个风险点的控制至关重要。中国的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事实上的多级法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风险的有效控制。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对于这一管理机制的改造不啻一个全身手术,涉及到各级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其内在阻力和潜在风险可想而知,这也是国有商业

银行改革“重上市,轻重组”的根源所在。

  其三,就当前的经营而言,工行主要面对的,还包括激励约束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改革方面的挑战。无论是全面风险管理还是经济资本管理,这些西方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与手段,国内银行学习和实践得都还远远不够,工行更非领先者。2006年,工行将全面实施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在国内银行中,建行、交行早在两年前就已进行了类似的改革,然而以工行的机构和人员规模,要把利润指标核算到每一层级,真正贯彻执行起来将不无难度。

  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工行遇到的挑战更多的带有共性色彩而非个性因素。事实上,缺乏明晰的改革框架和执行战略,是受制于历史、体制和政策因素的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共同境遇。-

  杨凯生:工行自有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56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