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改革能够避免银行危机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7日 16:51 《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 |||||||||||||||||||||||||||||||||||||||||||||||||||||||||||||||||||||||||||||||||||||||||||||||||||||||||||||||||||||||||||||||||||||||||||||||||||||||||||||||||||||||||||||||||||||||||||||||||||||||||||||||||||||||||||||||||||||||||
◎ 黄益平 沈明高 中国政府已经大大加速了银行业的改革步伐,特别是在监管框架、风险控制体系与股权结构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虽然这些改革令人鼓舞,我们认为此时全面评估战略投资者与公开上市带来的成效还为时尚早。当前改革方案的重要性毫无疑问,但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其他的一些条件,其中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和银行业的进一步开放。考虑到经济的强劲增长与
银行改革是迄今最为艰难的改革之一 经济改革伊始,中国即迈开了重组银行体系的步伐。然而,在经过大约25年的努力之后,银行改革的任务仍未完成。银行改革尤如登山——目标明确但步履艰难。在经济改革之前资金的配置主要是通过财政系统进行的,因此经济改革的目标之一便是建立现代银行体系以改善资金配置效率。 中国银行体系改革的第一步是组建各种商业银行。到目前为止,建成了一个以四大国有银行为支柱的银行体系(参见表一)。从表中可以看出,至2003年末,政策性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之和仍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和总负债的60%以上。 表一、2003年末中国银行业资产与负债总额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 改革的第二步旨在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率并使之谨慎经营。显然,这项工作的难度更大。银行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解决银行业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这一问题随时间的推进在不断地演变。改革初期,银行的经营活动由国家计划制定,银行管理人员既没有自主权也没有动力做出合理的信贷决策。随着改革的推进,银行的自主权迅速扩大。然而,由于管理人员不用对银行的长期发展负责,大多数管理人员在进行信贷决策时开始追求短期利益、甚至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银行业务本质上是一项具有风险的活动。要使商业银行朝着效率与审慎的方向改进,有两个制度性的因素至关重要。第一,银行需要一个适当的内部治理结构使决策者的激励与职责达到平衡,以防范风险的产生。第二,银行需要一个运作良好的外部体系,包括监管框架、信息共享与利率决定机制。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改善银行业状况,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变革,这些变革包括:(1)为了改善贷款结构,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给予商业银行管理人员更大的决策自主权与更多的激励;(2)上世纪80年代组建了十家左右的股份制银行,目的是对国有大型银行的业务进行补充,并形成竞争压力;(3)为控制日益膨胀的不良贷款,90年代开始实施银行行长责任制;(4)上世纪90年代末建立资产管理公司,以帮助银行处置不良贷款,加快银行体系的重组进程;(5)按照中国加入WTO的相关条款,对外资银行开放市场。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很有限。在过去几个月里,有关银行的各种丑闻不断震惊着市场,其中之一则是四大国有银行中的一位行长被迫辞职。丑闻的频率与严重性使至少两个问题浮出水面:第一,尽管官方数据表明不良贷款在迅速下降,但银行账面上未为人知的黑洞到底有多大?第二,中国能够成功地改革其银行体系,但又不引起银行危机吗? 近期内不可能发生银行危机 尽管还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中国银行业近期内并不存在严重的风险。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历过危机的亚洲国家相比,现阶段中国银行业至少在四个方面有所不同: 首先,中国的银行仍然十分依赖政府信贷与补贴。除非政府同样陷入流动资金困境,银行短期内不会面临破产风险。 其次,快速的经济增长使银行存款持续攀升,为银行提供了所需的流动资金。换而言之,银行体系脆弱是经济疲软带来的结果而不是诱因。 再次,银行体系内部分金融机构或部分地区的金融机构处于相对健康的状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在过去25年里保持强劲的增长。 最后,大多数预测低估了中国政府为克服当前银行体系存在的缺陷而进行改革的动力,持续的经济增长使中国政府更有能力承担改革带来的成本。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讨论。 支撑中国银行体系的是政府的信誉 中国的存款利率受到严格管制,并在过去几年中保持在较低的水平。银行实际支付的利息低于风险调整后要求的回报率,即使是这样,仍然有大量的存款涌入银行。是存款人不够理智吗?当然不是。真正的原因在于中国的百姓坚信所有的银行都受到政府的直接保护或隐性担保。 存款户相信银行的风险与政府信用密切关联。这一信念与健康的经济状况极大地降低了银行业的利息成本,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能够以低成本重新调整银行的资本结构。国有商业银之所以能够吸引国外战略投资者,是因为这种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联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 经济强劲增长提供了足够的流动性 自改革以来,中国实际GDP的增长保持在每年9.6%的水平。同时,银行存款总额迅速攀升,导致近年来储蓄率上升至近50%,远超世界上其他国家。低成本的存款使银行可以通过不断扩张信贷来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在大多数时期,存款总量与贷款余额的增长率比名义GDP的增长率要高(见图一)。 高速的经济增长掩盖了银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中国政府提供了空间,使政府能够利用银行体系为经济改革提供资金支持,并保持了经济转型的平稳。 银行体系中有效率的部分满足了融资需求 如果现代化的金融体系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平台,那么怎么解释一个总体上表现欠佳的银行体系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支持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中国的银行体系内存在着有效率的部分,能够满足实体经济部门的融资需求。 中国企业的外部融资以金融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为主,占融资总额的80%(见表二)。尽管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份额自1978年来持续下降,但在2004年仍然高达70%。 表二、中国的融资渠道
说明: 12004年前半年数据。资料来源: 人民银行, 货币政策实施报告, 2001-2004. 国有商业银行对私人部门的贷款是有效率的吗?不幸的是,目前尚无法获得国有商业银行对私人部门贷款的资料。我们能够确定的是,银行绩效存在着地区差别。一般情况下,绩效最差的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绩效没有排在最后,可能是因为当地的盈利机会较少,因而决策错误的机会也比较小。 值得高兴的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有60%分布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各占约20%(见图二)。如果说,中部地区银行的绩效最差,这意味着仅有20%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即全国贷款总额的14%真正存在问题。与中央政府开发西部的努力相反,沿海地区存贷比的上升表明商业银行近年来扩大了东部地区的信贷规模。 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改革 显然,银行体系改革正在加速前进。改革进程的加速部分是因为,按照WTO准入条款,中国在2006年底之前必须对外资银行开放市场。但现有的措施足以解决问题吗? 不利的一面是,真实的不良贷款率有可能大大高于官方报道的数据。根据银监会的数据,2005年底银行业不良贷款比率已由两年前的23%下降至10%(见表三)。然而,由于以下原因,实际情况有可能更不乐观。 第一,虽然几乎所有商业银行都采用了五级分类体系,但分类的标准,如:逾期3个月或逾期12个月仍然由银行制定。因此,在使用严格统一的分类标准后,不良贷款比例会有所上升。 第二,最近报道出的丑闻表明银行内部存在未被人知的黑洞。一些丑闻涉及到几年前发放的贷款,其他的则与银行经理携巨额资金潜逃有关。 表三 200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
注:主要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 资料来源:中国银监会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的改革方案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1)改革并没有完全切断政府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联系。只要政府仍持有商业银行的大多数股份,激励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对尚处在改革阶段的商业银行进行投资,国外战略投资者仍然心存疑虑。政府无法向他们保证将来不会再次调整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2)由于市场进入壁垒,银行业内的竞争受到限制;(3)对于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破产并不可行。如果它们陷入财务困境,毫无疑问政府将再次出面帮助它们渡过难关;(4)商业银行的维持与运转仍然依赖于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流动资金。 在目前的银行体系下,至少存在三种可能危及银行业的风险:第一,经济突然出现衰退,导致流动资金减少;第二,根据WTO条款,中国在2006年底之前必须对国外银行开放市场。国外银行的进入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可能导致国内商业银行存款迅速减少;第三,人口结构的改变、未预期到的经济冲击导致储蓄率的下降。 考虑到以上问题,人们开始担忧,国内商业银行能够应对来自国外同行的全面竞争吗? 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对现有银行体系的评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能够彻底避免银行危机吗? 我们认为,虽然无法排除行业内一些银行出现困难的可能性,但近期内中国的银行业不会出现大规模的萎缩。我们谨慎乐观的判断基于一个重要事实:国有商业银行仍属国家所有,在必要的情况下国家有足够的资金来帮助银行渡过难关。但这种情况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我们相信,虽然政府的政策性努力对于银行体系改革至关重要,但不足以确保改革的成功。举例来说,公开上市对于改善公司治理机构有重要意义。但我们知道,与未上市前相比,很多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的表现并没有什么不同。 为确保银行体系改革的成功,在一系列领域内进行深刻的变革至关重要。这些改革应该包括:首先,外部环境的改善,如国有企业私有化、信用文化的培育是银行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其次,在制定并实施银行监管与重组政策上,银监会与人民银行需要更大的自主权,这将有助于提高政策的效率;第三,由市场来监督银行与由监管者进行监督同样重要;最后,对中国农业银行进行拆分有利于提高改革措施的效率,改进竞争规则,并有助于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 虽然实现上述一些条件,如拆分大银行在政治上比较困难,但对于一个成功的政策组合而言,这些条件必不可少。 (作者黄益平系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系花旗集团中国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