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怎样提高竞争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 09:55 金时网·金融时报 | |||||||||
在中国的银行体系中,目前有六类银行:(1)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中等规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3)由历史上各地城市信用社组合而成的城市商业银行;(4)农村信用社;(5)三个开发性银行;(6)外商独资银行。这六类银行尽管在规模、市场定位、产品服务及资产状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从金融学角度说,它们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因此,可以统统被看做是具有同质行为的市场参与者和竞争者。除三个开发性银行外,其他的五类银行之间不仅存在着资产业务方面产品同质性而且还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小银行特别是那些小型银行就是中国银行体系中的弱势群体。原因是:(1)“家庭成分或出身”有天然劣势。如城市商业银行由城市信用社即上世纪90年代初期放开审批后冒出来的众多城市信用社组成,农信社则由建国初期农民入股形成的信用合作组织演变而来,等等。这种家庭出身注定了这些银行不能以国家信用为后盾;(2)受到程度不同的“规模歧视”;(3)历史包袱沉重;(4)人才素质偏低、管理水平差;(5)抗不当行政干预的能力弱;(6)大多数小银行存在资本金不足、治理不规范问题。 尽管与四大行、优秀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比,中国的中小银行有很多竞争劣势,但那些历史包袱不太沉重的小银行也能够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取得地区性的竞争优势。最近几年,我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的发展进行研究时发现,小银行只要有一个正派、尽忠职守、开拓创新并能找准市场定位的经营管理团队,也能够在地区性信贷市场的竞争中成为一个各项指标表现优异的好银行。 从中国银监会两年多来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评价方法看,监管当局对某个银行的评价并非十分看重它的存贷款增长速度而是重点看核心资本比率、拨备比率、不良率以及资产盈利率等指标表现,这些关键指标的背后实质就是一个银行的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它们不能和工农中建四大行比规模、无法与上市银行比公司治理,也不可能与外国银行的在华分支机构比科技水平、比人才吸引力。因此,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根据自身的地方化、信息比较充分、服务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的相对比较优势确定差异化市场战略,例如为那些大银行不屑一顾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成长导向型、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成长初期的融资服务,培养客户忠诚度;再比如,可以在信用贷款方面创造主动承担风险型的无担保融资服务,并在授信业务效率上创造明显优势。大银行几个月才能完成审核程序的贷款,中小银行争取几周甚至几天之内就完成审核放贷程序,等等。在信贷市场上,担保品不足的中小企业贷款以及过于冗长的贷款审批程序,永远是大银行甚至大多数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务“软肋”,这也正是中小银行可以充分发展自身竞争优势的所在。 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发展阶段具有显著的三个特征:一是中国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已呈现出积极融入全球化,顺应全球化的基本倾向;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使得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三是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及灰色经济的存在,4亿多城市人口中“中产阶级”队伍的扩容速度也将大大超过年均GDP增速。上述标志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三个基本特征对银行业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从国外那些百年老字号一流银行的发展历史中,我们能够总结出一个规律,即:银行作为金融服务业中的一个行业,它只有顺应时势、因需而变,才能始终在为实体经济部门的成长和调整的服务中使自身日益成长壮大。举个例子,花旗银行建立于1812年,到2006年时,已经有无数个和花旗同时代甚至在某些时期实力和业绩或许超过花旗的银行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花旗银行却在经历了194年漫长历史后依然健在,并且执世界银行界牛耳。其间的道理是什么?我通过研究后发现,其原因就在于花旗总是能在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 显然,如果大家同意上面我对中国经济处于新发展阶段并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的分析的话,那么,我们的银行特别是那些始终想扎扎实实干点事的行长们,就一定要树立一种新的思维方式:(1)用全球化的观念想问题,在产品服务、运营效率、规范治理等各方面向国外一流银行学习;(2)重视成长导向型、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在这类企业成长的早期阶段就给予适当的金融支持,用雪中送炭式服务来换取客户忠诚度;(3)重视以中产阶级的融资、理财、信用卡消费等各类金融服务需求的满足为基本内容的零售银行业务。 我觉得,在中国目前的银行体制下,只有那些高度市场化的中小银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银行家,只有那些真正的银行家才能用超前的思维去考虑全球化,以及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中产阶级提供金融服务培育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