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正从中资银行股中抽身而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 03:34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蔡臻欣 实习记者 陈瑜 发自上海 率先赴港上市的两家内地商业银行在过去的8个多月时间里可谓风光无限,交通银行(3328.HK)的最高价一度达到5.20港元,比起2.50港元的招股价来,最大升幅达到208%。根据其披露的每股收益人民币0.057元计算,市盈率为79.84倍。
稍后上市的建设银行,最高价则一度达到3.85港元,比之2.35港元的招股价最大升幅为164%。根据其每股收益人民币0.245元计算,市盈率为14.87倍。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出现如此巨大的追捧效应,难怪一些分析人士惊呼:中资银行股涨疯了。 但毕竟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交行截至昨日收盘的最新价已回落至4.45港元,而建行为3.475港元,这两个价格已分别比各自的最高价下跌了14.42%和9.74%。从K线图上看,交行股价K线已回落到近期平台附近,而建行股价K线图则隐现三重顶态势。 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中资银行股已经明显高估,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专业评论表示:根据瑞士信贷(C re d it S u is s e)的计算,自2000年以来,中国A股上市公司扣除利息、税收、折旧和摊销前的收益率在不断下降。而与此同时,负债水平却在不断上升。企业还贷能力的下降,使得银行信用风险加大。这使得加息更为困难,因为还贷成本的上升,可能使公司落入无力经营下去的窘境。这种谨慎在各家银行的贷款利率上得到了反映。目前银行贷款利率大多以基准利率厘定,或低于该水平。同时,银行间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也压低了收益率水平。这两个市场是中资大型银行的另一收入来源。 “然而,上述种种因素,似乎都没有在银行类股的不菲估价中得到体现。以几乎所有标准衡量,中国内地银行的溢价均远远高于同业对手。例如,与香港地区或马来西亚的银行相比,内地银行的市净率倍数比它们高,但提供的股本回报率预期却低于它们。” “现在,或许该从中资银行中抽身而退了。”果真如此么? 申银万国证券资深银行业分析师励雅敏昨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对这一说法表示无法苟同。励雅敏认为,自宏观调控以来,我国企业经营业绩确实有所下滑,亏损面有扩大的情况,但远远没有达到不能偿债、无法经营的境地。近几年来,银行风险控制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不良贷款率一直控制在一定的比例。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银行业分析师伍永刚昨天则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资金充沛,拆借利率下降,四大行作为拆借市场长期的借方,确实压低了这方面利差收入。但对拆借市场上的贷方,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讲,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不能一概而论。他同时认为,随着汇率制度改革,企业对防范汇率风险的意识不断加强。针对顾客的需求,银行也开发了许多套期保值产品及其他金融衍生产品,这部分中间业务的收入增加了。此消彼涨,对银行最终会产生何种影响,还很难定论。 招商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罗毅向本报记者表示,在市净率的对比上,交行与建行的市净率目前在2.6~2.7倍左右,高出香港同行业平均水平近15%,而资本回报率却远低于香港同业的水平。这主要反映出中资银行的盈利性相对较差,息差收入占比过大,对资本的消耗相对较快。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中资银行需要经常性地融资,从而摊薄了资本回报率。 罗毅同时表示,资本回报率的偏低,市净率的偏高并不表示股票价值被高估,而是投资者认为中资银行业目前仍然处于成长期,对银行未来前景赋予一定的溢价。随着银行历史包袱变小,治理结构的改善,投资者对银行未来实现稳步盈利的预期。中资银行的所得税税率为33%,外资银行的税率为15%,一旦实行“两税合一”,这将进一步增加中资银行的收益率。 另外,伍永刚认为,中资银行由于分业经营的限制,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较少,只能依靠存贷利差,导致财务指标一高三低;即高成长性、低中间业务收入比例、低资本充足率、低总资产收益率。但是随着银行业逐渐走向混业经营,这三低的态势将有所改善。 伍永刚也承认,前段时间对建行、交行的股票确实存在“疯炒”的现象,把股价推到了一个危险的水平,市净率被炒高了1~2倍。这其中国外游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际大的投资机构在建行上市初,大量吸纳股票,然后再游说国内基金,推高内地上市银行类股票,从而引起投资者认为在香港上市的中资银行股被低估的假象,在建行等银行股一轮股价推高后,这些国际大的投资机构就乘机出逃。这一现象必须值得引起投资者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