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银行流动性分化 精耕细作渐成潮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 09:00 中国证券报 | |||||||||
中信证券杨青丽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流动性过剩”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这里“流动性过剩”主要指银行存款大于贷款的额度太大,但这一趋势仅存于大银行。我们认为,大银行减少放贷、加大固定收益投资很难说是一种非理性行为。谨慎放贷,是注重资产质量的体现,长期看利大于弊。
大小银行收益要求不同 “流动性过剩”并不存在于所有银行,贷存比的趋势在大银行与中小银行之间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持续下降,2005年第三季末为64%,后者比较稳定,2005年第三季末为80%。 存款大于贷款无可厚非,多余部分可以投资、拆出等。我们认为,银行何时主动下调利率来管理负债,或放弃低收益率资产,取决于银行对资产收益的较高要求、对资产质量的信心、及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水平。 中小银行没有过多存款而被迫投资低收益率证券的问题,在资产质量较高、非息收入与大银行相当的前提下,优质中小银行反而盈利能力更强,价值更高。虽然大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低,但由于其非息收入更多一些,从而资产利用率(总收入与总资产之比)可能会更高一些。 在当前存款仍有上限、贷款仍有下限的既定较高利差环境下,在内部核算并不精细的管理体制下,货币市场的极低收益率有贷款的高收益率抵补,仍会保证一定的银行资产回报率。所以,货币市场低利率的存在很难完全说是一种非理性行为。 倒逼压力催生精细管理 有人担心的说,大银行为控制风险,减少放贷力度,会对经济造成抑制。我们认为,银行注重资产质量是好事,要注意到银行体系中大小银行的经营行为是不同的,大银行审慎一些,而中小银行则由于控制力相对较强会激进一些,这样整体上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并不大。应允许不同银行的行为取向不同。 直接融资比例加大、利率市场化推进,逼迫大银行理性对待过多存款。当前直接融资的较快发展体现在银行间企业融资券规模扩大,优质贷款客户逐渐离开银行,而银行的负债方——居民存款仍在大量增加,这逐渐将谨慎放贷的银行逼到低收益率、客户质量下降的境地。我们认为,银行未来的趋势是降低存款利率、或提高贷款利率主动对存贷款客户进行调控。 在直接融资加大的同时,利率市场化也在推进,大额存款的利率管制将可能进一步放开。如果银行放弃理性,一味竞争,会提高银行负债成本,这将逼迫银行加强精细管理水平。未来业务及产品的收益率核算将更加精确,银行将灵活运用负债利率手段,如大银行针对较多存款反而会下降利率,银行会更加理性对待存款,而不是一味拉存款、保存款。总之,长期看,谨慎放贷利大于弊,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精耕细作”渐成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