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研究 > 正文
 

银行资信评级试点遇挫 小企业贷款好事难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4日 15:37 中国经营报

  邬静娜

  “参与评级的小企业老板不断打电话问,什么时候能向银行贷款,什么样的企业银行会答应贷款。”陈斌无奈地说,“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们。”

  陈是中诚信上海分公司参与去年央行小企业评级上海试点工作的负责人。但自去年9月
份第一批试点企业评级工作完成后,他发现自己和所在评级公司陷入了尴尬境地:参与评级试点的小企业并没有像当初预期的那样,得到银行实质性的贷款支持。记者的采访证实了这点:接受采访的6家试点小企业没有一家因评级获得银行金融支持。

  而为推进针对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上海市2006年小企业信贷评级即将全面推开。

  试点效应未果

  2005年1月,央行上海分行以及上海促进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中小企业资信评级试点工作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首批确定200家中小企业进行资信评级试点,评级由远东资信、新世纪、中诚信和大公4家公司负责。

  《说明》指出,试点的目的是“为加快本市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而“对纳入试点范围的企业,有关金融机构将开展信用贷款试点工作,对信用良好的试点企业的贷款申请,将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结算业务、票据业务、流动资产贷款申请、信贷新产品使用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与优先。”

  这在全国尚属首例。据了解,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外部信贷评级主要由几家规模很小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事务所承担,几家商业银行尽管推行了中小企业征信制度,但是由于“各自为政”,缺乏权威性。

  据一位参与评级的知情人士说,考虑到企业反应可能不会那么积极,最后试点企业从原定的200家减少到了100家左右。而这个数据是在基层机构推荐基础上,试点牵头组织再根据工商信息和银行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数据最后确定的。

  试点第一阶段的工作在去年9月份结束。首批98家企业参与了评级,其中74家获得了A级以上的评级。“可以说是上海比较好的小企业了。”一位评级公司的参与人员说。

  某试点小企业财务总监王告诉记者,他原本以为评级后会有收获,比如说一次性贷款的额度能够提高到30万~50万元,或者上百万元——目前他们只能贷款10几万元,根本“派不上用场”。然而预期在现实中却碰到了障碍。从评级结束的2005年9月份一直到2005年结束,王和他的公司一直没有等来实际性的利好。

  “银行对我们的贷款口子并没有放开。”他说,“还是要求我们去找担保公司”,而担保公司同样要求抵押。而事实上如果有抵押,他们也不用如此大费周章了。

  评级公司尴尬

  此次试点,央行上海分行确定了大公国际、上海远东、中诚信上海公司以及上海新世纪为此次试点的评级机构。“试点企业按比例分配给这四家企业。”上述知情人士说,为了约束他们的行为,“央行上海总部召集这四家机构进行了协调”,对中小企业信贷评级的基本评级标准以及价格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是为了避免评级机构之间因为恶性竞争、抢生意而使结果不客观。”

  中介机构也一再强调参与此次评级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支持“央行的试点”。

  中诚信以及大公上海、上海远东这三家央行上海总部指定的第三方评级机构实际操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都说:“评级机构在此次试点中,完全是友情赞助的角色。”因为每家企业2000元至3000元的评级费用,“基本连两个工作人员半个月的支出都不够”。

  银行质疑外部评级

  尽管如此,银行并不接受外部评级结果。尽管银行承认未来第三方评级肯定要替代银行内部评级,因为银行内部评级的标准会根据存款额的多少以及对贷款业务的期许有所变化。但是在短时间内“外部评级还只能作为参考意见”。

  银行不认可评级结果主要原因是“外部评级存在太多不可信因素”,上海理工大学中小银行研究中心朱耀明教授说,“银行自己也是企业,自身也需要把握风险。”

  首先是因为中国评级机构自身缺乏公信和权威。中国的评级市场发展不过10几年,而实际上的发展始于前年

人民银行主力启动的银行间市场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评级机构正式走上了前台。但“靠价格”的恶性竞争、高端评级市场垄断等现象的存在,加之监管的缺失,使这个市场看起来问题重重。上海银行一位长期研究小企业评级系统人士表示:“银行凭什么相信国内评级机构给出的报告?国内评级市场先天不足,此外它们也没有像穆迪、标普那样积累了50年的企业发展数据。”

  “这点根本没办法和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相比。”上述银行界人士说。

  此外银行人士认为现在的第三方评级机构根本没有完善的系统进行小企业评级,因此他们给出的报告也就不那么可信了。“全世界都没有一套成型的小企业评级系统”,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国际之所以能做,是建立在拥有各种企业50年以上的数据的基础上的,“充分了解各个行业、企业的各种数据以及有完善的评级系统,只有同时拥有这两个条件,小企业评级才有可能做,结果才是可信的。”上海银行风险管理部经理贡瑞临认为。

  第一批试点企业只是上海36万多家小企业中的98家而已,不可能覆盖不同企业在不同时间内所有类型的风险。如果把小企业的违约风险比喻为一个三维空间的话,这98家企业的评级结果只反映了点状的风险,银行甚至无法判断它们在这个空间的相应位置。因此与其说银行不相信它们的评级结果,不如说银行是不相信这套评级体系。

  贡认为在缺乏历史数据的情况下,若能够在评级系统成熟的情况下推广小企业信贷评级试点,监管层又有很完善的规划然后分步实施,结果会好很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16,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