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研究 > 正文
 

广发行重组启示--市场化的力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2日 15:52 南方周末

  一家陷入困境的银行最终卖出市净率高达2.27的价格,比建设银行吸引战略投资者时1.9倍左右的市净率还高20%,这是市场化重组的胜利

  2006年伊始,持续近一年的广东发展银行重组争夺战终于告一段落,以花旗银行为首的财团获得与广发行的第一谈判权,将以241亿的报价收购其85%的股权,该报价之下广发行市净率高达2.27,比建行吸引战略投资者时1.9倍左右的市净率高出20%。

  成立于1988年的广发银行,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成立之初的多级法人体制所衍生的治理结构缺失,导致向地方政府过多发放贷款并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依靠收购中银信托、托管恩平城市信用社方式进行扩张;21世纪早期则因各种原因而错过改革发展的最佳时机,不得不寻求市场化重组。相形之下,与广发行经历最为相似的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如今正走在发展的快车道上。

  广发行重组工作在2005年真正启动,从最初的星展银行(原新加坡发展银行)到平安集团再到最终的花旗集团,其过程可谓一波三折。而广发行重组的市场化程度之高、竞标者竞争之激烈、监管政策突破之极限均创下中国银行业之最。困境之下亟需投入大量资金的一家银行为什么会吸引全球如此之多的眼球?

  与四大行甚至是其他股份制银行相比,广发银行的规模并不大,截至 2004 年底其总资产仅为3445 亿元,花旗银行财团以241亿元的报价而获得广发银行85%的股权,比其以同等价格参股四大行要合算得多。首先,广发行仅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了500余家营业网点,符合外资银行降低网点数量、仅在发达地区开展业务的目标。其次,成为控股股东,有助于推行其整体经营战略、更好地输出各项银行管理技术、提高整体风险控制能力。第三,在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之下,在提高广发行管理水平和业绩指标后寻求上市,是外资竞标方可以预期的路径。

  回过头看,也许我们可以认为广发行重组取得了一个各方满意的结果,广发行股权卖出了一个比较高的溢价。但回顾整个重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以市场化方式重组方是此次广发行重组取得初步成功的最大关键。

  广发行重组涉及广东省政府、中小股东、央行、

银监会等多方利益,正是在这微妙的利益博弈与利益制衡之下,广发行重组从一开始就能够以尽量市场化的方式而推行:聘请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资产
审计
;聘请德意志银行等一批中介机构对各方重组方案按市场化原则进行初评;由广东省政府、央行及银监会等三方共同组成评审小组,三方享有同等投票权;采用公开竞标方式接受各方重组方案等等。此次广发行重组能够吸引到众多外资进行投标,除了中国市场的巨大诱惑之外,其重组过程的市场化运作功不可没。

  正如建行及中行吸引战略投资者时曾受到巨大非议一样,此次广发行重组因其出让85%的股权而更是招致诸多担心与批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一个有活力、有效率的金融市场是鼓励多样化的,让国际银行进来控股一家股份制银行,不可能对中国银行业造成实质影响。随着中国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只有那些有明确战略定位的商业银行才可能成功。正如证券业刚刚发生的瑞银集团UBS控股北京证券之后转向高端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及固定收益产品一样,如果花旗最终成功控股广发,相信新的广发银行能够为市场带来新的经营理念、新产品、新服务。

  目前,花旗竞标团的中方及外方的比例、花旗最多能够拥有多少广发行股权等一系列信息尚未向市场披露,花旗集团能否最终入主广发银行也还存在变数,但不论最终结果如何,此次广发行重组完全属于成功案例,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改革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机构业务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7,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