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研究 > 正文
 

淡马锡入中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 12:08 和讯网-《财经》杂志

  汇金公司董事会批准中行引入淡马锡投资,但比例从原先10%调低为5%,有关事宜还需经银监会最后批准

  □本刊记者 凌华薇 /文

  《财经》记者近日从权威部门获知,屡生波折的亚洲金融开发公司(新加坡淡马锡控股
公司下属企业,下称淡马锡)入股中国银行(下称中行)一案,已尘埃落定——淡马锡入股中行已经获批,不过入股比例由原来的10%缩减为5%,即仅由中行向淡马锡增发5%的新股,而不再由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汇金)向其转让老股。

  此次完成引资后,中行将以最快速度启动上市计划。

  今年10月17日,中行对外披露,四家外资机构共投资67.75亿美元,合计占21.85%的股份。四家机构包括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Royal Bank of Scotland,下称RBS)、淡马锡、瑞银集团、亚洲开发银行。其中,淡马锡以投资31亿美元持股10%,占单个投资者投资之首。

  据《财经》了解,淡马锡原定入股中行的10%股份中,系由汇金公司向其转让5%老股, 以及增发5%新股两部分构成。

  不过,事与愿违,就在中行宣布引资成果后不久,汇金公司召开的董事会上便传来不谐之音。在就中行引入淡马锡的议题上,来自财政部的两位董事反对声最为猛烈——财政部金融司副司长孙晓霞、预算司副司长王卫星投了反对票;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最终也投下了反对票。

  汇金公司董事会现计有八名董事,他们分别来自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管局和汇金公司管理层。尽管此前汇金董事会多数通过了中行引资RBS的协议,但最终没有通过淡马锡在中行的入股协议。

  反对的声音主要认为,作为新加坡政府控股的投资公司,淡马锡带有较强的财务投资人色彩,不应成为中行最主要的战略投资人。分析人士指,就财政部而言,由于其原有资本金被用以冲销了中建两行的不良贷款,在财务重组后的两家“干净的”银行中不再拥有股份,承担了改革的一定成本。因此,对于外资投资者的“低价进入”,财政部更有不平之感。

  事实上,在后来的中国工商

银行改革方案中,财政部便坚持保留了50%的股权,与汇金公司平分秋色。可以想见,在工行的未来引资过程中,由于股东出发点不同,需要经过的审批环节将更为复杂和艰难。

  经过一段时间搁置后,淡马锡对中行的投资比例进行了调整,即从原先的10%调低为5%。由于这一方案不再涉及汇金公司出售旧股的事宜,引资的争议性有所降低。

  与建行引资的情况相仿,淡马锡本身在中行引入RBS的谈判中,一直是至关重要的一张牌;而新加坡一直是中国政府较为重要的战略伙伴,总理李显龙在不同场合表示愿意支持中国银行业改革。淡马锡在马来西亚、印度、印尼等亚洲国家有控股、参股银行,中行预期有望和淡马锡旗下银行进行业务合作。亦有分析认为,甚至中行也可从淡马锡手中认购部分银行的股份。

  此举对于中行而言不无诱惑。中行计划未来上市募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投向,就是用于海外收购。鉴于种种战略和财务上的考虑,中行董事会同意向淡马锡增发新股5%,价格将稍高于对RBS的定价。日前,这一经修改过的引资议案已获得大股东汇金公司董事会批准,只待中国

银监会最后批准。

  据了解,目前中行正在就新引入投资的资金到账事宜进行安排。消息人士预测,引资事宜完成之日,即意味着发令枪响——中行将正式启动IPO计划。此前,中行一直宣称将于2006年一季度完成上市。

  中行重组上市计划已准备了两年多,并曾一度领先于建行。但由于与RBS的谈判久攻不下,最终落在了建行之后。中行目前瞄准的上市时间窗口之所以是在明年一季度,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要抢在建行年报之前。

  据分析,其原因是今年10月在香港先行上市的建行定价被业内普遍认为偏高,其市净率达到1.96倍。倘若年报业绩、后市股价表现不逮,无疑将对后来者造成现实压力。在业界看来,中行业绩、回报、“中国故事”均不如建行;中行的特色虽在海外,又无法与外资银行相媲美,因此业内人士预测,中行IPO定价应不会超过中银香港。

  据悉,中行的上市地点原本更青睐A股市场。这一方面是响应国有大盘股回国上市的号召,另一方面,也可避免与已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中银香港之间的冲突。然而,由于A股市场正在进行

股权分置改革,所有融资计划只得让路。目前中行的上市地已经确定为香港。-

  本刊记者于宁对此文亦有贡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26,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