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研究 > 正文
 

银行业:开放前夕的涅槃运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 01:24 每日经济新闻

  2005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盘点之二

    巴曙松 华中炜

  面对2006年底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承诺,中国的银行业只能选择剧烈的变革与维新一条道路。在2005年,他们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引资谈判的硝烟,感受到上市的快意,也真正开始
面对外来者真刀真枪的争夺和资本约束下转型的痛苦旅程。

  引资之辩:引入外资是改革正途

  中国诸多领域已有的改革充分说明,内部自发进行的渐进式改革,往往会遇到巨大阻力而进展缓慢,乃至于以失败告终。而通过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借助外力推动,并以国际理念引导改革,被证实是解决上述改革难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也是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路径。

  到今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按照剥离和核销不良资产、财务重组、财政或外汇注资之后,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成功引入美洲银行等战略投资者,并在香港上市,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引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

  外资的进入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亟需的资本金,并为国有银行寻求海外上市增添了筹码。目前引进的外资金融机构多为经营业绩良好、管理经验丰富的国际一流金融集团,他们的加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如选派高管参与日常管理、提供银行欠缺的产品技术等。

  但是,围绕国有银行是否“贱卖”和外资入股是否危及国家金融安全的问题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应该说,由于投资者入股面临的诸多的不确定性和一年以上的战略锁定期,以及中国银行业面临的诸多“制度性折扣”,从银行上市后的股价来比照战略投资者入股定价是否过低并不科学。对于中国的金融安全威胁最大的,实际上是持续糟蹋公众储蓄、制造不良资产的落后银行体系。如果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能够为形成一个良好的银行体系带来积极因素,则是中国金融之幸。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场讨论也提醒我们,“花钱买机制”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确实要依赖于更多的制度保证和改革的后续推进。在国有银行的改革过程中,中国

银监会提出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10项要求,虽然从表面上看与OECD对于公司治理的界定较为一致,但是存在诸多的“形似神异”之处。例如由于严格的市场准入导致投资者进入银行存在难度,银行的控制权市场也就失效,丧失了外部治理约束功能;同时,银行董事选择的非市场化和董事会功能界定模糊问题,将直接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效率。

  资本约束:挣脱单纯依靠存贷业务发展模式之茧

  自银监会2004年初颁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管理规定》以来,资本监管的理念逐步在银行业内深入。截至2005年6月末,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已经超过30家,达标银行资产占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超过70%。

  资本约束监管使得商业银行开始逐步认识到,管理各类风险的出路在于资本管理,资本约束的深化使得银行开始逐步改变传统的非理性和粗放经营的模式。2005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中出现的“宽货币、紧信贷”的现象,与商业银行对于信贷发放的理性和审慎显然有着关联。

  在资本约束的驱动下,以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2005年加大了脱离传统的依赖存贷业务发展模式的力度,纷纷启动了向零售银行的发展战略。交通银行在香港上市时提出,要在三年之内将零售负债、资产、收入的行内占比分别提升到40%、18%和20%。在上市之后,交通银行开展了大面积的营销活动,同时在中心城市筹备建立高端个人银行业务理财中心,拓展零售银行业务。在德意志银行入股之后,华夏银行也致力于组织架构的调整,同时加强个人银行业务的建设。中信银行年初确定了三年之内零售业务占比达到20%的目标,逐步实现向零售银行的迈进。

  由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和货币深化度的提高都要求银行贷款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仅仅依靠银行自身通过利润留成进行资本积累远远不能完成任务,必须建立长期的资本补充渠道。而在当前中国孱弱的资本市场的背景之下,中国的银行业大多依靠私募股权融资和发行次级债来进行,资产证券化等创新的市场化补充手段的探究迫在眉睫。特别是中国的114家城市商业银行,2004年底总体资本充足率仅为1.36%,距离8%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相去甚远。如果在保证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同时,补足巨额坏账准备金,存在资本缺口至少为1500亿元。由于能够吸引外部资本进入的城市商业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多数银行的出路问题仍是中国金融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竞争之险:中外资银行抢夺优质客户

  2005年2月底,由花旗银行上海分行牵头,18家外资银行组成的外资银团向上海港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发放了一笔10亿元人民币的3年期银团贷款。这是自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向外资银行开放后,在沪外资银行首次联合向中资企业发放人民币贷款,引起了上海中资银行的强烈反弹。外资银行已经开始与中资银行展开对优质中资企业的竞争,这一趋势随着人民币业务的逐步开放而越发明显。数字表明,2005年上半年,上海外资银行盈利、在上海的市场份额的增幅已经远远大于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的开设也开始提速,例如渣打银行在内地的分支机构总数已经达到10家。

  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至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度过保护期,步入全面开放阶段。虽然目前外资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跨国公司和高端理财等方面,通过参股入主中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与中资银行合作开展信用卡等业务,外资银行在中国一些热点城市的市场网络和销售渠道已经得到了很大扩展。由于缺乏广泛的经营网络,包括信用卡和住房贷款在内的零售新产品将是外资银行下一步着力争夺的对象。

  风险管理:市场体制下的市场风险

  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和宏观政策剧烈的变革,对于中国的银行业风险管理提出了日益严峻的要求,而2005年央行

汇率制度改革使得中国银行业开始承担汇率风险。例如,随着央行引入外汇做市商制度,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将分散和承担原来央行因持有大量外汇储备所承受的压力和风险,由此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外汇管理风险。

  在新的汇率机制下,商业银行持有的以外币计价结算的金融工具的市值,会随着人民币对主要外币汇率的波动而发生变动。部分商业银行持有的外汇资产会因为

人民币升值而缩水。如交通银行最近的季报披露,人民币升值造成该行数亿元的税前亏损;同时,银行间外汇市场的迅速发展,使得银行在操作外汇衍生品时面临定价、对冲等多重风险。如何有效地管理此类风险,决定了银行的生存和盈利能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