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研究 > 正文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差在哪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 00:23 中国经济周刊

  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性。而我国是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特殊,这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朱延东

  近年来,由于操作风险管控失败导致的案例,在我国金融机构中不断出现,而且大要案多数涉及业内知名度较高的银行,而这些银行的管理部门在事发前却毫无知晓。甚至在监管和被监管者之间,出现“胁迫”和“共谋”的情形。

  金光纸业曾在国内闹得风风雨雨,工行为其贷款几十亿元,金光纸业倒闭了,他跟工行说,帮我一下吧,我们重组后你的贷款就能收回了。工行为了能把贷款收回来,到各地去做当地政府的工作,协助他重组。如在云南帮他搞速成林,速成林对地表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那地方以后别的树都不会长。

  此种事件并不少见,所产生的影响也不仅是局部的,这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很大缺陷。

  与西方商业银行存在的差距

  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实践,积累和总结了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西方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一方面,一些基层业务人员往往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认为风险管理是阻碍业务发展的;另一方面,部分风险管理人员不能研究业务、研究市场、研究效率,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使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还未形成,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很少通过沟通去消除文化上的差距,矛盾往往被动解决,换位思考不够。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还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缺乏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实施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

  在风险管理方法上也存在差距。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如信用风险管理中,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这些分析方法在强化风险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但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改善风险管理方法最大的障碍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银行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风险管理信息失真,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添了困难。

  在内部找有效途径

  作为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仍不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按照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关键要在银行内部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围绕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发展和完善。

  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寻找防范风险的办法,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要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目前还沿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的总分行制,按行政区划设立分支机构,机构下设风险管理部门。这种组织体系的弊端是管理层次多、对市场信号反映慢、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差。未来,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首先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其次,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

  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一些时效要求短、批量化处理的银行业务,如资金业务、零售业务,要进行间接管理,运用模型用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国别风险、地区风险、行业风险、企业风险、家族风险等分析,结合信贷审查等直接管理形式,有效控制业务风险。

  资料

  银行风险事件回放

  回放一:英国巴林银行破产事件

  1995年2月26日,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里森投资日经225股指期货失利,导致巴林银行遭受巨额损失,合计损失达14亿美元,最终无力继续经营而宣布破产。从此,这个有着233年经营史和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在伦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目前该行已由荷兰国际银行保险集团接管。

  启示:必须建立机构高层人员的约束机制是这起事件带给业界的启示。

  回放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事件

  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对铜等基本金属的需求殷切。从事铜贸易的住友商社在LME期铜交易上也有很大影响力,其首席交易员滨中泰男控制着全球铜交易量的5%。然而,正是这个期铜大鳄,在1996年5月31日起的短短34个交易日里亏损了40亿美元。

  启示:盲目自大的心理导致了大型机构不考虑市场规律极端投入,即使个别大户有力量在短期内操纵和控制国际市场,但从长期来看,如果其入市方向与国际基本面相反,最后的结局无异于以卵击石。

  回放三:德国MG集团石油事件

  1992年,从事工程与化学品业务的德国MG集团美国子公司MGRM为了与客户维持长远的关系,签订了一份10年的远期供油合同,承诺在未来10年内以高于当时市价的固定价格定期提供给客户总量约1.6亿桶的石油商品。为了规避这个合同可能产生的风险,MGRM买进了大量的短期

原油期货,并在期货转仓时,扣除提供给客户的数量,以剩余的数量装仓至下一短期期货合约。但是,
石油价格
自1993年6月开始从每桶19美元跌至1993年12月的15美元,MGRM面临庞大的保证金追缴,但其长期供油合约收益还未实现,庞大的资金缺口逼迫子公司向母公司寻求资金援助。最终子公司投资不当给母公司造成的10亿美元损失无法弥补。

  启示:金融衍生工具在起到规避风险作用的同时可能引发更大的风险。正如

中航油事件是一起纯粹的金融投机事件。有人把事件的根源归咎于目前愈发繁荣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实际上,如果真要追究责任的话,进入操作阶段,不考虑金融衍生工具潜在风险的不恰当操作手段才是最终导致风险出现的源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