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成市场看客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 18:15 《小康》杂志 | |||||||||
本刊记者 王瑞芳 报道 中国承诺2006年金融业对外开放。转瞬间,2006年将到,金融圈里是非不断,热闹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场。 最近,平安保险借汇丰撑腰,收购广东发展银行又成了媒体议论的话题。虽然,这次
有人担心,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就是“攻城略地”,把中国银行业逼到“生死边缘”。中国银行业将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乃至世界市场上的看客而已。 重金跑马圈地咄咄逼人 继与苏格兰皇家银行“联姻”之后,中行又与第二家战略投资者——新加坡政府投资代表人淡马锡公司正式签订入股协议,根据协议,淡马锡将以31亿美元购入中行10%股份。无独有偶,在中行签订入股协议的前一天,高盛牵头的收购团也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高盛、安联、美国运通同意出资约30亿美元,购买中国工商银行(ICBC)10%左右股份。 一桩桩闪电似的联姻,也折射出外资参股国内银行的一些鲜明变化:参股路线变宽,中资主动权限加大,股权比例争夺趋缓。 面对中国境内日益紧缺的银行资源,外资金融机构的“胃口”已越来越大,其参股路线也由原来的从股份制商业银行、一线城市商业银行到国有商业银行,演化为全面出击之势,甚至连负担较重的农信社也不放过。 不久前,上海农信社传来消息,待该社变身上海农村商业银行成功之后,澳大利亚第三大银行澳新银行将购进该行最高19.9%的股份。据澳新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朱忻透露,该行之所以会选择这家农村银行,主要是看中了它比较完备的网络以及在上海郊县的营业优势。 外资还逐步把目光转移到了二线城商行。济南市商业银行、南充商业银行是继上海、南京、北京等一线城商行之后最先与外资合作的二线城商行。来自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10多家中资银行先后得到花旗、汇丰、美国银行、苏格兰银行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的战略入股。全球著名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预测,中国将从2005年下半年起进入金融并购的活跃时期,并在2007年时出现一次高潮。 此前,诸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在参股问题上和中方相持不下,但是离中国银行业全面开禁的“最后大限”还有一年零三个月,外资金融机构已放弃了股权问题开始加速抢滩中国。 这看起来外资银行在咄咄逼人。但是行业内的一个专家也说,这是企业向对方扩张的一个正常的表现,大家都知道先下手为强的道理,就像我们的汽车行业一样,当时只有德国大众愿意来华投资,结果大众在中国赚足了便宜,其他汽车集团没有一个不后悔的。金融行业也一样的,它们必须给自己一个安身的据点,这不存在咄咄逼人的说法。 全球金融合作共赢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分析说,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但不同程度地存在资产质量差、资本充足率低、风险管理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难以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因此,中国的诸多专家和媒体都认为,中国国内的金融业坏账多、资金链脆弱。外资进入中国金融业后,就会把中国的银行一个一个的吃掉,中国金融业放手与之抗衡。 一位金融史学家秦先生说,对于这样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妄自菲薄的说法。他说,中国的银行业虽然存在一些不良的问题,但是不至于遇外力而就死。外国企业毕竟是外资,它们对中国的影响力毕竟是有限的。中国国内的银行业已经在国人的心中深深地打下了基础,外资银行要完全占领中国市场,是不可能的。中国银行业需要外国银行业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的技术,但是也不要忽视中国银行业的强大。 外国投资人将数十亿美元资金投资于中国,不是简单的冲动。比如说,入股中国工商银行(ICBC)就是外资投资迄今最好的交易。工行是中国最大的银行,零售顾客人数比墨西哥人口还多,企业客户数目超过香港总人口。另外,中国工商银行在国内和国际上也名声颇高。 一位中国建设银行风险投资部的经理也认为,中国人自己不要总说自己是弱小的,中国的银行业也是强大的,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外国资本进行投资首先考虑的是回报,如果你的企业不够强,它舍得投钱进去吗?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对中国银行业的变革感触最深。他说,外资银行通过合作、竞争和参股,迅速进入我国广阔的市场并服务于广泛的客户;中资银行通过竞争和合作,迅速取得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理念和公司制度;最重要的是国内所有银行客户都在中外银行的竞争和合作中得到了更好的服务。中外银行已从简单的竞争进入竞争合作,并逐步进入竞争合作发展的全新阶段。 培养中国金融的国际竞争力 俗话说,金融就是政治。一国的金融是否稳定,也决定一个国家的政治社会是否稳定。拉丁美洲的债务危机以及阿根廷、巴西的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了反思。中国金融史家,已经83岁的洪老凝重地说,虽然现在我们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但是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的金融业要培育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市场太大了,它天然地成为金融机构争夺的对象,这是无法逃避的。而我国当前自己的金融机构,与国际的大金融机构相比,我们还是差一些。随着加入世贸过渡期完成日的临近,中国的金融事实上也不得不参加全球市场的角逐。国内一些大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未来竞争形势的严峻,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出“苦练内功”的口号。“苦练内功”当然必要,比如提高防控风险能力、加强产品创新能力等,但是这好比中医救急症,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距离打造与世界大金融集团的愿望尚远。 目前,国外的金融机构改变了以往对中国市场的战略设计,不再主要地把资金用于设置分支机构上,而是看上了参股并购之路。四大国有银行成为目标且不说,股份制商业银行、地区性商业银行、甚至信用社都成为他们热衷的目标,中资金融机构一时应接不暇。 从这些现象看,我们可以简单的预知未来的全球市场争夺将在若干金融集团之间进行。在未来的竞争中,中国不能仅仅是个看客,中国必须要在全球拥有自己的一块根据地,立即培植本国的金融国际竞争力。否则的话,中国的金融业如同中国的汽车行业一样,中国仅仅是看客。 许多专家也意识到了中国金融竞争力薄弱的问题。他们认为,反观美国和日本的金融强势,集团化是必要的道路。近十几年的全球金融,特别是美日的金融道路告诉我们:若无具有民族特征的强力金融集团就没有本国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可言。所以中国政府不单对外资入股网开一面,对内资机构入股政府也要立法,好形成民族特性很强的金融集团。 不过集团化的发展要以全能化为特征。只有取消多种的限制,金融业才能合理优化自己的资源,对自己的自我进行调节,使自己的企业(集团)更具备竞争力。在中国各主要产业急待升级的现实情况下,金融集团的成长必须与产业的成长相依而行。没有产业成长,所谓的金融集团成长是无源之水;没有金融集团的资金注入,所谓的产业成长是无本之木。所以中国金融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和中国产业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