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付晓萌
不论是工行近期将其在全国的4600亿元可疑类不良贷款打包拍卖完成其上市前的财务重组,还是继6月17日中国建设银行与美洲银行闪电联姻之后,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又成为建行第二家境外战略投资者,最近国有4大商业银行都在为自己的上市做着积极的筹备,这边你方唱罢,那边我又登场,就连一直沉默的农业银行总行,也传出第二次股改方案已经
上交国务院,还未得到批复的消息。
山雨欲来风满楼,在国有商业银行忙上市,步伐加快的同时,外资银行也没有闲着,汇丰、花旗等外资银行也纷纷在华强占市场。美洲银行已经以25亿美元购入建行9.1%股权,并将向建行董事会派出一名董事,将派出50名管理或专业顾问向建行提供技术援助,帮助建行提高“关键领域的管理和经营水平”。汇丰银行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名义,投资144.61亿元人民币现金(约折合17.47亿美元),入股中国最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成为仅次于财政部的第二大股东。花旗银行在华增开多个分支机构。荷兰ING以人民币17.8亿元认购北京银行19.9%的股份,并在北京银行的董事会中占两席。
中外银行竞争上演龙虎斗
外资银行入资国有银行,到底是给国内银行打了一剂强心针,还是在借助国内银行已有网点,扩充自己在华版图,现在还不好妄下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2006年的临近,银行间的竞争将愈演愈烈。比较之下,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战略不尽相同,中国的银行业增长速度非常快,而外资银行战略比较谨慎,他们寻求利润最大化。
根据WTO有关协议,中国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各种限制,在外汇业务方面,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区域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可以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开办外汇业务;在人民币业务方面,加入后两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对中国企业开办人民币业务;加入后5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中国所有客户提供服务;在机构设立方面,加入后5年内,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限制,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中资银行相同。这就意味着经过5年的过度期,国有商业银行这个“温室内的花朵”将不得不面对一个全面开放竞争的新阶段。
中国加入WTO以后,国有银行不得不面对四大危机:首先是外资银行将占有20%左右的银行业市场份额,十年以后,更有可能占有至少1/3的银行业市场份额。其次是客户流失。外资银行由于网络的限制,短期内难以大量抢走内地银行的客户,但由于外资银行信誉卓著,服务素质较高,且可以利用互联网等新业务工具,因而可能抢走一批优秀客户。三是人才流失。中国加入WTO后,由于将有更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中资银行人才流失的速度将加快,并可能带走大量客户。四是金融风波。由于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中小型银行破产、关闭,并可能引发金融风波,给中资银行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高储蓄率是否能成为中国金融稳定的最后防火墙
据徐滇庆教授的分析,现在中国金融稳定是有三道防火墙,第一道,对内垄断;第二道,对外隔离;第三道,高储蓄率。有这三道防火墙,就什么问题都不怕了,所有人都把钱存到四大商业银行,四大商业银行也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每年的存差都特别高;第二,对外隔离,人民币不可兑换,这是个很有效的防火墙。外资银行不能经营人民币业务,这道防火墙就保证着能够比较准确地知道外国人手里有多少人民币,因为不能通过内部银行来拆借,那么就没多少人民币,外资银行撑死能够拿到的人民币,包括在香港,东南亚地区不完全合法流出去的人民币现钞,包括外资的企业的利润,能够持有的人民币总量折合成美金,不超过300亿,但是我们的外汇储备有7000亿美,300 亿来攻击我们的汇率系统,通过大量操作人民币来搞垮我们的汇率体系是根本做不到的,但是一开放银行业务就完全不同了,就不知道外资银行手里有多少人民币,优势自然就消除了。
实际上国内是10%至20%的人拥有80%的银行存款,只要这些人把他们的存款转移一点点,比如10% 的存款从现在的银行体系分流到外资银行,国有银行的存差就没了。老百姓会不会把存款当中的一部分存到花旗或汇丰去?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国企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外资的白领高薪人士。他们给出的结论是肯定的,因为他们认为外资银行能给予他们更多的服务,更好的资金管理。
最近审计署对2004年部门金融系统的审计结果,已经暴露出金融体系的很多漏洞,这些巨额的黑洞很有可能还只是冰山一角。国有商业银行近来大案频发,十几亿、几十亿的资金就被人轻易拿走。金融资金监管体系在这些经济问题面前显得那么势单力薄、形同虚设。我们金融稳定的第三道防火墙“高储蓄率”在暗中起到了帮凶的作用。金融案件之所以不暴露是因为大量的资金流入了银行,只要有钱进来,银行的资金链就不会断竭,所以拆东墙补西壁就有条件了。这些案子现在之所以暴露出来是因为2006年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必然导致资金分流,只要有10%的存款从现在的银行体系分流到外资银行,银行的存差就没了,资金链就断了,银行将面临资金来源的枯竭,一旦银行的资产不足以弥补已经存在的窟窿,金融大案就会水落石出。据此,估计现在到2006年11月将是金融大案的高发期,因此必须要作防范。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的张汉亚表示,2006年以后即使完全放开人民币业务,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和供给系统,任何国家只要有比较强大的政权,都不会容忍任何外国的大型金融冲击。从亚洲经济危机来讲,不论是韩国、新加坡、香港,在非常市场化的条件下,政府也是有一定的控制的,小银行可能会倒闭,但是世界各国的大银行和政府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当造成挤兑的时候,政府肯定干涉,反过来政府在残余赤贫的时候,银行都要支持。
《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金融系统的一剂定心丸
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银监会将根据《预案》的要求,抓紧修订完善并印发实施《银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金融危机的应急预案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在危机到来之前就能让金融部门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银行挤兑、股市暴跌、金融机构倒闭、境外金融冲击、金融危机——全局性的金融危机眼下也许还不会骤然袭来,但金融突发事件的偶然性、传导性决定了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处置方式只能是坐以待毙的手段。国家应当有一套完整、系统而又给临机处置留有余地的预案。
商业银行大案所触发的风险,其实还是金融风险防范里边最低级的风险层次,而最低级的风险防范之所以没能做好,跟银行的制度相关,包括治理结构、激励机制、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要么没有到位,要么到位但不起作用。因此,这项预案将主要从金融体制入手,分析金融风险类型、产生根源及其与金融体制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金融体制改革来防范诸如此类的金融风险。
在金融全面放开的时刻,背水一战的银行改革要在极短时间内解决旧体制下长期积累的沉疴,当前的金融局势显然正在考验着中国政府对经济命脉的掌控能力,这其中的不确定因素随时都会发生。因此,搭建一个金融和经济安全方面的应急体系已经十分紧迫,借鉴其他国家金融危机的经验并积极准备应急预案都应该提上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