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创新,是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受众的必然要求。本文从资金、资源、人力、制度几个方面对电视节目创新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一、节目创新的资金投入与资源保障
(一)关于资金投入
创新离不开研发,研发对于保证创新成果的有效性和长效性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研发需要费用是不言而喻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界定标准之一是研发经费与产品附加值的比例大于10%。微软对新产品研发的重视程度体现在它的经费投入方面:拿出其利润的50%以上用作研发。我们在进行电视节目创新的可行性研究的时候,理所当然要进行研发经费的讨论。
令人惊讶的事实是,我国的电视台大多没有专门的研发经费,实际研发时所发生的费用,也是从其他经费中“挤占”来的。再比如人员培训,我们现在就没有一笔合理的培训费用可以支出,多数要用会议费替代,可谓名不正言不顺。培训是任何一个公司非常光明正大的理由,但我们的财务系统就没有这样的开支。在成本核算等问题上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弊端,我们整个电视管理体制还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在走。
央视做节目往往是不计成本的,它可以花费巨资来做一个节目,可能是为了某种特殊的需要。如果谓此为“左”,那么“中”就是有的电视台因为预算的限制,会舍弃一些表现效果好但价格昂贵的东西。而“右”是在经营上非常市场化,因为频道每年都有创收任务,如果某个节目创收好,最后综合评比的时候分数就高,这对节目来说压力很大。电视台现在一到年底讨论淘汰什么节目时,遵循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看节目的投入产出比。投一块钱才挣一毛钱的节目,有什么理由让它存在?
电视节目创新的资金投入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安排,更需要制度保障。从一般操作层面上讲,没有差别就没有政策,对已经积累的大量电视节目开发制作费用做出统计后,按静态投入测算,可以对创新类节目按同类节目大于1的比例(如1.1~1.2倍)投入。
电视节目创新的资金投入和管理还有待于建立全国性电视节目市场,杜绝暗箱操作,实行优质优价。精品节目能卖上好价钱,才能有效地实施精品战略。有线台和无线台合并以后,一些台买节目一口价,价格偏低。俗话说,“谷贱伤农”,电视节目价格低使得许多制作单位不敢大量投入资金制作精品,这将影响中国电视剧走向新的繁荣。因此,电视节目,特别是电视剧应实行优质优价,做到制作单位和播出单位利润的合理分配。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发展。
加强广告经营,增加电视广告在广告业总额中的比例也是节目创新资金运作的举措。发展电视产业,有许多工作要做,但从电视台的角度看,要加强广告经营,扩大财源。发达国家电视广告应占总额的40%以上,我国的情况与之相去甚远。如果再细分析一下,各频道电视广告的收入很不平衡,如中央台目前已开播的15个频道,广告收入的80%集中在一套。
(二)关于资源保障
创新离不开资源保障。从管理的意义上讲,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以有效适应创新工作的要求,就是资源保障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旧体制下,我们的部门是各自为政,做广告的和总编室不属于一个系统管理,一个台长管广告,一个台长管节目,节目生产也都是分类管理,这样使资源的有效利用受到影响。打通和开发资源,还要在强化特色和优势上做文章,比如不少优秀的节目、优秀的主持人,还有大量的活动和节庆资源,虽然是共享资源,但经过深加工和相关资源的嫁接与互动,也完全可以形成特色和优势,为我们创新品牌、营销品牌做出贡献。
为此,电视台的财务管理、节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肯定应该为电视节目的创新所需提供的资源保障做一些改造,并按照节目市场化的方向和创新需要进行改造。
二、节目创新的人力要求与制度安排
(一)关于人力要求
创新对人才的要求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也包括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现在媒体都在拼人才,不仅是节目人才,还有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各种专业人才和高管人才都要有量的储备,同时还要考虑人才结构的合理与后续人才的积累和培养,要使一线人员合理流动,保持旺盛的团队活力。
1.人才培育
为培养高级电视人才,电视的教育体制要创新。过去我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内培养;另一种是派到外国留学。前一种方式,学到的关于节目制作的理念比较旧,制作的节目不那么鲜活、生动;到西方发达国家去学习,这样的人占少数,他们接受西方新闻理论的教育,回来后与中国的实际情形有个结合问题。为培养适应国内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优秀人才,我们的新闻教育要创新。比如在学制上可实行“3+2”,在国内学3年,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理论和外语;在外国学习两年,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电视制作理念、运营理念和制作技术。或者在国内学4年,然后到国外读2年研究生。又比如,可以请外国知名教授来授课;请国内新闻媒体的名人、专家来讲学;请国内各传媒大学的学术带头人来做专题报告。吸纳传媒精英独到的见解,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育师资上应广纳群贤,在学术上兼收并蓄,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优秀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是十分专业的学科。目前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实践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与我们原有的教育体制有一定的关系。创新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电视节目人力的多元化、专业化,以及每一个成员的友好合作。
2.人员分工
电视节目创新往往对人员分工要求得比较细,创新可以体现在各个环节和版块上。比如《开心辞典》,人力方面的分工有几块:导演组、题库组、选手组、后期组,还有网络组、宣传组等等。题库组根据导演的要求,专门负责组织各种题目。导演这期设计的是什么,题库组就要配套相应的题目。然后就联系来源,再集中筛选、包装和核实。选手组的工作就是选拔选手、面试选手,对节目需要什么样的选手了然于心。后期组的任务就是包装、合成,合完节目之后审节目、送入库,负责安全播出网络组,要满足节目对网络提出的任务要求,同时还要使现场的连线全部实现视频化。宣传组负责维护节目组、主持人、导演对外的形象,所有的媒体采访必须通过宣传组。每一期节目如何宣传,度量是多少,在这个基本量上,重点节目又该如何宣传;每年在全国各地应举办几次节目宣传推广活动,如何做,主持人是否需要到现场等等,都是宣传组的职责所在。
3.制片人
电视节目的领军人物是制片人。就中国的电视界来说,制片人实际上是一个新概念,到现在为止,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制片人。因为制片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媒体产品的生产者和管理者。制片人管理的是一个团队,怎样打造团队的文化;怎样设计生产流程,以使生产达到高效率、低成本;如何在节目中创造更多的盈利点,又不损害节目的本体;怎样获得更好的广告回报;怎样去推广栏目、品牌;在品牌建设中运用什么样的手段来维护品牌的知名度、扩展品牌的外延……这都是制片人应该想到、做到的。优秀的管理者与一般的管理者的区别往往在于发现缺陷与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决策的方向性上。
目前,电视节目创新在人力方面最需要、最紧缺的正是最好的管理者——制片人。
(二)关于制度创新
中央电视台的高层人士表示,电视业要做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抓住创新这个关键环节。深化体制改革,搞活运营机制。将电视台经营部分剥离出来,进行企业改制,推向市场,自负盈亏,在市场经济中做大做强。电视机构要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电视工作者积极性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推动电视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除束缚电视业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中国电视就会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坚冰早已打破,航道尚未开通,创新创优需要的制度保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制度总是具体的,制度的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比建章立制还要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动力是改革的要求,说到底,是受众的要求。比如,公众对央视春节晚会的要求是“开门办春晚”和“市场化办春晚”。央视春节晚会历来由央视“独家经营”,大到节目创意、确定演员,小到盒饭、纪念品统统是自己操办,机制上没有与市场接轨,削弱了市场竞争力。很多节目剧组审看时一片叫好声,但播出时则是一片批评声。原因就是这些节目仅仅适合一部分编导的口胃,而这些编导整天在台里打转转,并不了解多数观众想听什么歌,想见什么人。当年黄一鹤总导演是在深圳坐车时意外地听到司机在听张明敏的歌,才请来张明敏,有了《我的中国心》这个至今仍令人难忘的经典节目。现在的春节晚会,仍未与市场接轨。
据了解,春节晚会的机制变革就包括“节目可以由独立制片人选送”、“民营艺术公司负责某个节目的单独策划、包装,将成品送至央视”等内容。也就是说,春节晚会剧组会成为“买方”,按节目的质量给予制作人以经济回报。
电视节目创新的目的是保障和提升节目质量,质量同样需要制度和组织的保证。如建立每月或者每季一次节目质量调控会,集体检阅和综合分析全台节目的质量,发现受众不满意的节目,立即进行质量调控,或研究改进措施。又如组建由专家、社会和电视台内部人士组成的节目监评系统,对监评意见可以做出接受改进的反馈,也可以作出解释研讨的反馈,甚至可以作出澄清反驳的反馈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即确保和提高节目质量。
来源:人民网--北方传媒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