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国开行:以市场建设助力宏观调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 10:16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张正华 周萃

  一季度以来,来自权威部门的一系列统计数据被广泛关注。

  4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10.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7%。来自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0.6万亿元,同比
增长14.7%,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去年末均提高1.7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偏快”。专家认为,“市场已经发出明显的‘过热’信号”。

  经济过热信号迅速传导至中央。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采取综合措施,控制货币信贷投放,解决银行货币信贷过快增长问题。

  作为重要调控工具之一,国家

开发银行自成立之初,国家就赋予其“对所投项目在资金总量和资金结构上负有宏观调控职责”。在本轮宏观调控过程中,国开行以市场建设为基点,助力宏观调控的作用无疑引人注目。

  以市场手段正向逆向调节并举

  开行是如何调整政策发挥其经济宏观调控工具的作用呢?

  根据央行“窗口指导”会议精神:“‘有保有压’,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进度,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开行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正向调节”与“逆向调节”相结合的信贷投放标准。

  尽管贷款份额占比有限,全年贷款规模是指令性的计划,不会被超出,但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精神,开行仍然确定了严控贷款规模、“正向调节”与“逆向调节”相结合的信贷投放标准。

  来自开行的统计数据正是如此证明的:截至今年4月末,开行人民币贷款余额仅占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7.9%;开行在中长期贷款中的份额也呈下降趋势,从1998年到2005年,开行人民币非个人中长期贷款占比由24%下降到18%,减少了6个百分点。

  开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开行是以有限的贷款,通过优质资产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推进市场建设,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既要严格控制对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又要加强对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

  在正向调节方面,开行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贷款向经济社会瓶颈领域集中。

  据统计,仅2006年一季度,开行向煤电油运以及农林水、通讯、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发放表内贷款1265亿元,占全部贷款的80%,新农村建设贷款余额为511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62亿元。开行通过发挥总量和结构上的调控作用,确保关系国家和地方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链不断,使经济平稳发展。

  对于其他银行不愿进入而国家又急需发展的领域,开行在审慎评估,构建防范金融风险的信用结构的情况下,也大力予以支持。2005年4月,在河南省向多家商业银行招标助学贷款流标后,开行积极申请承担起了这项任务。开行自主创新的这种被称为“河南模式”的助学贷款机制,得到受困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近年来,开行贷款还重点投向了中小企业、“三农”、环境保护等领域,到今年一季度,累计支持中小企业3507户、个体工商户4339户和农户5768户,创造就业岗位37.5万个,有力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领域和薄弱环节。

  “开行的信贷政策符合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对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扩大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具有积极作用。”有专家如此评价开行正向调节政策。

  在逆向调节方面,开行针对经济运行的形势,主动控制贷款规模和增速。2006年1月至4月,开行表内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仅983亿元,比年初增长6.3%,增幅低于全国金融机构平均增长水平1.8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非个人中长期贷款余额在金融机构中的占比下降2.7个百分点。

  “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不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就会被谢绝贷款”。开行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保障开行各项调控政策能顺利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中,一个值得重视的细节,是开行的信贷评审机制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这个信贷评审机制在国内甚至在国际同行中都具有优势。这种贷款评审与决策程序和方式,结合各级政府和行业部门的发展规划,集中各类专家,对一个地区或行业形成系统地集中统一评审,再按项目编写评审报告、逐项签订合同,再发放贷款的特点,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信贷风险管理的要求,能够避免盲目性和投资冲动。

  在本轮宏观调控中,开行正是通过上述灵活的政策调整和信贷操作,以市场的手段发挥了政策性银行宏观调控工具的重要作用。

  融资推动市场建设

  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不同,当前中国面临的不仅仅是市场失灵问题,而在相当程度上更主要是市场的空白、缺损和落后。

  “从市场建设的角度看,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就是市场缺损和市场落后的表现。现阶段我国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可以从市场制度缺损找到症结,其中金融制度缺损处于问题的核心。现实中金融落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发展的需求相脱节就是矛盾的表现”。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国开行行长陈元早在若干年前就曾如此表示过。

  为此,开行明确提出了“以融资推动市场建设、构建新型融资体制”的目标。在市场建设中,开行把自身的融资优势与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重点以融资推动信用体系、法人治理结构、会计体系等市场基础设施和基础制度建设,共同孵化出健康的企业信用和市场信用,培育出健康的市场主体,从根本上完善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实现市场出口的融资机制,是当前国情下建设市场的有效方式”。开行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从开行8年来的实践可以看出,“政府入口”,就是以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为合作宗旨,由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按照科学的发展规划,推荐项目申请借款;“开发性金融孵化”,就是双方共同推进治理结构、法人、现金流和信用四项建设,这实际是市场建设的过程;“市场出口”,就是要培养合格的市场主体和市场实体,把健康的企业推向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开行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支持地方做好区域、行业和重大项目规划,从根源上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避免盲目投资。政府不仅成为市场建设的必要环节,而且起了市场建设的关键性作用,政府、市场、银行和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建设市场的合力。

  “开行是坚定的市场建设者”。谈到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特殊职能,开行明确强调了其与商业性金融不同的发展之路。

  搭建政府与市场的桥梁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必须借助政府信用这种客观存在的资源,发挥其孵化市场信用和企业信用的桥梁作用”。开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政府信用是市场经济的起点和支点,在国际上为开发性金融机构所广泛运用,我国也应该加以借鉴和运用”。

  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自发的市场建设,需要经历盲目、漫长的过程,付出极高的成本和代价。资本主义经历数百年演进过程中,政府也曾发挥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因此,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必须发挥政府信用的巨大推动作用。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开行力图将其融资优势与信用建设相结合,发挥其孵化“市场信用”和“企业信用”的桥梁作用。正是基于此,近年来开行加强与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的合作,以此实现其“桥梁与纽带”功能。

  据了解,开行与政府的合作主要围绕政府关心的热点和难点展开,弥补市场空白和缺损,避免社会融资渠道的断裂。这种银政合作因为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有市场运作和企业平台,从而大大消除了过去的盲目性和投资冲动,也使宏观调控更加有效。

  开行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实质,是双方立足市场融资的共识和政府信用基础,推动地方发展规划先行,把政府、金融和市场的力量结合起来,以建设市场的方法,实现健康企业、健康财政、健康金融、健康经济,探索财政和金融相互促进、有效合作、互利共赢的投融资模式,最终建设成一个高效的市场和融资体系。

  “这个市场和体系,上能对国家重大项目、大型基础设施进行融资,下能覆盖社区金融、新农村建设,使人人享有平等的融资机会,使每个企业都能健康发展,最终实现金融和城乡、金融和区域、金融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用金融和市场的发展促进‘五个统筹’的实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面对银企合作的未来,开行人描绘出这样一幅蓝图。

  在市场中寻求“互动”

  “在市场环境下,开发性金融如何既能服务宏观调控政策,同时又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取得好的市场业绩呢”?长期以来,这是国内外金融领域的一个难题。

  一系列数据显示了在破解这一难题过程中,开行所取得的成绩。累计本息回收率从1998年末的71.57%提高到2006年一季度的97.71%,不良贷款率由1997年末的42.65%下降到2006年一季度的表内不良贷款率0.82%,2006年一季度资产减值准备对表内

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的覆盖率分别为251%和288%,资产总额为19142亿元。2001年至2005年,开行实现税前利润分别为147.36亿元、166.93亿元、184.67亿元、252.97亿元和328.94亿元,上缴税收分别为37.84亿元、76.43亿元、81.74亿元、76.34亿元和100.94亿元。

  开行的经营业绩也得到了国际

审计机构和评级机构的认可。

  据记者了解,开行已连续五年聘请普华永道进行审计,均获得了普华永道出具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更值得关注的是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家国际评级公司在2005年继续给予开行主权级信用评级。不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的人员在不同的场合均表示: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实践和理论不仅是对中国,而且是对世界金融发展的贡献。

  显然,在“调控工具”与“市场运作”互动中,开行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平衡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