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银行还有多少收费项目要与国际接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 14:42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郭永刚

  “两个代表建议叫停银行卡跨行查询收费的做法可以理解。”今天在“交通银行支付通产品新闻发布会”上,交行北京分行太平洋卡中心总经理张纪明并没有放弃收跨行查询费的说法。

  交通银行是第一个宣布对银行卡跨行查询业务收取手续费的银行。张纪明说,按照银联规定,各银行从6月1日起开始对跨行查询收取手续费。如果银行不向客户收,就得自己垫付。“交行的客户在本行的ATM机上查询余额,交行还有得赚,而其他行的客户如果来查询,查一笔交行就亏0.3元。”

  6月2日下午,广东惠州两名全国

人大代表黄细花和陈雪英联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关于对跨行查询收费需听证的建议》,建议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对本次收费暂时叫停,待组织听证后再实施。她们认为,跨行查询收费政策没有经过听证程序,不尊重民意,群众普遍不满。

  根据央行的有关数据,截至2005年底,全国银行卡发卡机构为175家,发卡量为9.6亿张。其中银联卡发卡量累计已达到5.5亿张。两位代表在建议中指出,如按每张卡每年跨行查询12次简单估算,消费者每年要为此支付19.8亿元。

  从2005年初起,国内银行业的收费风便屡屡刮起。从近期各家商业银行新增加的收费项目看,便有清点零钞费、小额账户费、辅币兑换费、大额提现费、电话银行费、借记卡年费等,数量繁多,品种杂乱。银行进行的每一项收费,均没有经过听证程序。

  据了解,不少国内商业银行除了坚持认为小额账户费必收之外,还在酝酿将品牌服务费纳入今后的收费项目中。有人将内地的工行与在香港地区的工银亚洲对比后发现,工银亚洲还有更多的收费服务项目,如硬币存款、大量现钞存款、大量支票存入、硬币兑换纸币、外币现钞兑换港元等。此外,在工银亚洲,人民币现钞兑换港元业务本行客户免费,非本行客户每笔收取30港元;储蓄账户开户未满3个月销户的,每个账户收取100港元或等值外币。据了解,一旦国内银行所有服务都与“国际惯例”接轨,收费项目将会更多。

  然而,银行每推出一项“国际惯例”,都在国内引发一片质疑。银行卡跨行查询收费的消息一传出,就有人问:由80多家中国的银行共同投资注册成立的银联,有权设立收费项目吗?为什么不召开听证会?

  日前,中国银联副总裁刘永春对此的回应是:银行卡跨行查询收费的决定,是中国银联召开董事会通过的。

  中国银联在其官方网站上解释说,银行卡ATM跨行查询交易与取现、消费等其他基本交易一样,是一种金融服务,需要占用系统和网络资源,因此对于银行卡ATM跨行查询交易收取一定的费用,符合市场经济的有偿服务原则。

  中消协一位人士却认为,银行应提供合理的计算方法。如果确实存在经营成本等原因而需要收费,应当先进行听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并经过物价部门的审定后,再作出收费决定。既然银行当初在向客户办理银行卡时,没有事先声明今后要收费,那么银行单方面增加收费条款,就要承担违约责任。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金融研究所所长刘少军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银行卡跨行查询收费进行听证不太现实,老百姓没有专业知识,听证难以达到效果。不过他说,银行收费应有法律程序,这次跨行收费是几大银行一致行动,更带有垄断性,收费程序上的欠缺使大家不能接受。

  刘少军认为,银行每项服务收费都应列入政府指导价,政府应对收费合理性进行审查,也有权力审查。《人民银行法》、《银行业务监督法》都赋予了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业务的监督管理权。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研究室主任易宪容今天也告诉记者,没必要对银行卡跨行查询收费举行公开听证会,因为民众缺乏专业知识,很难判断一次跨行查询交易的成本是多少,在听证会上很难找到双方利益均衡点。他认为,应该请专家研究出一个中立的方案,然后由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收费标准进行核算,看该标准是否侵害了公众利益。

  易宪容说,根据相关法规,只要银行认可收费标准,就可以收费了。他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搞清商业银行的定位,让国内银行以纯市场方式核算成本收益,然后再自己决定是否收费。而现状是,商业银行有了坏账,有了问题,就找国家解决,而有收益时总想自己得到。

  按照易宪容的判断,两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最终将转给银行业相关部门处理。相关部门也会在规定时间内回复处理结果,但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本报北京6月6日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