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中外专家激辩银行改革路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 11:15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实习记者 魏学珍

  本报讯 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否在反弹?吸引私募投资能否成为促进银行发展的更有效方式?在昨日由央行研究局和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国与全球经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麦克尔·斯宾塞、中行行长助理朱民等在内的与会人士就上述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有外国专家学者认为,与7年前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数额没有太大变化,而且还有反弹的趋势。外资银行在入股中国商业银行之后,往往只能获得少数几个董事会席位,在银行文化、贷款方式等方面并不具有决定权。但在朱民看来,这种看法有失偏颇。

  朱民指出,国内银行经过改革后,资产质量已有较大改善。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已由21%降至8.3%,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更是由过去的28%下降到现在的4.6%。“这个数字是由普华永道和高盛联合发布的,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朱民强调说。

  有外国学者建议,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路径应该作出相应调整,应把引进战略投资者改为吸引更多的私募投资,同时将出售股权改为直接出售分支机构,这种方式能更有效地促进中国

商业银行的发展。

  “国外战略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具战略投资意义。即便中国银行愿意把那些地处边远山区的分支机构转让出去,外资方也不一定会喜欢。”朱民说,中国的市场很大,但银行的技术手段落后,正是因为有战略投资者存在,才改变了目前银行的竞争形态。

  朱民表示,加入WTO以来,中国逐步开放金融市场让外资银行参与国内竞争。从目前情况看,不但没有出现当初人们所担忧的“外资银行占领大片江山”的局面,相反,伴随着开放,国内银行的

竞争力加强,外资银行的资产份额还呈现下降态势。他说,2001年,外国银行资产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是2.48%,如今这一比例已降为1.68%。

  建行和中行的改制目前已经完成,中行A股发行上市也指日可待,再过5个月,加入WTO后的保护期行将结束,中国金融业将实现100%开放,外资银行的竞争将不受任何限制。朱民认为,中国银行业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如何继续吸引外国投资者所带来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便在生产价值链条上能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