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贷审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3日 15:27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海丰 来源:中国经营报 财经时评 虽然经过了两年宏观调控,中国经济依然强势不改,爆发力惊人。借“十一五”开局之势,贷款超发重现。头三个月,银行集体赛跑, 1.26万亿元新增贷款(央行年初设定的年
这着实令人警觉,因为这些贷款大部分都投向了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两年前如出一辙。人们应该记得,2004年,本轮宏观调控的首倡者也正是由于断定贷款拉动的投资难以持续,才发力控制信贷为中国经济降温。令人担心的是,这局棋现在正在失去先手。 然而银行家们有另一本账:可能承担的风险还远,落袋为安的实惠是真。贷款出去,利润进来。中报和年报马上扮靓,股东将看到回报,主管部门则看到不良贷款率被大幅摊薄,皆大欢喜。但是,如果本轮放贷高峰恰恰出现在中国经济运行的高点上,就有可能使中国经济偏离调控目标走向全面过热。那时,新一轮不良资产高峰和通货膨胀将不期而至,普通民众则免不了为银行业的放贷冲动再次买单。 对此,银行业的监督管理部门显然缺少有效措施。银监会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现场检查几乎伴随宏观调控始终,对四大行的“体检”也几乎涵盖了其全部主要业务——贷款五级分类、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审计署也加强了对银行业务的后期审计。但是凡此种种居然既不能有效控制贷款投向,又不能有效控制总量。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没有打在要害处。 银行股改后,董事会得到了部分改造,但作为贷款出笼的主要环节(现在实际上成了银行业制造绝大部分利润的中枢机关)——贷审会进步甚微。部分原因在于银行从业人员甄别和经营风险的能力不足,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其审查贷款的结果往往是银行高管的长官意志体现,大量不合规贷款由此被炮制。贷审会的失控正是银行放贷冲动得以顺利释放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贷审会改造并无国际经验可循,但不妨实施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规定。比如改变组织结构,使处于贷款审核环节的人员直接对总行一级负责,不受制于职务的约束,并加强相关人员培训。比如监管环节前置,对一些贷款增长过快的银行,监管人员直接列席其贷审会,不发表意见,但可起到威慑作用。再比如加强贷审记录管理,除书面记录外,还应全程录音并备案,以备监管抽查和各银行之间互查。 银行业管理和经营的是风险,贷审会则是风险管理的要害部门。现阶段,改造贷审会,再造风险管理流程的重要程度,完全可以与董事会建设比肩,对此不可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