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仅3个月就完成了央行半年的贷款目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3日 10:21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温秀 来源:中国经营报 商业银行仅3个月就完成了央行半年的贷款目标。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一季度经济形势的分析一经公布,随即引发了市场关于收紧信贷的猜测,有关央行可能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测也不胫而走。
相形之下,随后银监会常务会议“贷款投放虽偏快,总体上却基本合理”的表态就显得颇为耐人寻味。 事实上,记者从一位商业银行高层口中获悉,此前银监会高层曾就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和银行贷款投放问题向商业银行部分人士征求过意见。有关人士建议应该通过高利率的央行票据而非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通过更加市场化的手段来进行信贷调控。 贷款激增背后的市场逻辑 此前央行公告称,一季度新增贷款量达1.26万亿元,几乎占全年贷款目标的一半。 随后的银监会常务会议则认为,一季度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26万亿元人民币,增幅13.98%,略高于去年同期。考虑到资本充足率的严格管理、银行存贷比逐步下降、新增中长期贷款增幅下降、短期贷款增幅上升等因素,贷款投放虽偏快,总体上是基本合理的。 来自银行的声音则认为:这其中有一定的季节性因素,是形势使然。前述某银行高管向记者详细剖析了商业银行一季度放贷冲动背后的原因和心态。 “很多地方去年年底就准备了不少好的大项目等着商业银行挑选,这就给银行贷款发放提供了极大的可选择范围。而商业银行手头的流动性又比较过剩,加之来自盈利的压力,商业银行自然也需要寻找释放渠道,在货币市场利率较低的情况下,贷款肯定是提高收益率的不二选择。”该人士认为第一季度贷款增速过快,很大程度上是供需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前述商业银行高管告诉记者,由于他们“眼疾手快”,今年一季度发放的贷款已经基本可以满足今年该行盈利要求,所以下一步即使出现紧缩,对他们的影响也不会太大。而且由于有总量控制和风险资本的双重约束,他们在以后的几个季度,也会自发地遏止贷款冲动,只要保持平稳增长即可。 该人士同时表示,对于一季度贷款激增,既不能惊慌失措,马上急刹车,也不能过度放任,否则就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猛药”不可轻动 投资银行高盛的报告指出,鉴于贷款激增,央行可能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2003年9月和2004年4月,央行曾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抽走数以千亿计的资金。那两次调整正是中国经济“过热”的时候。 然而前述接近监管决策层的人士则认为,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给市场造成收紧银根的预期,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刺激企业更多地向银行贷款,“以备不测”。而且如果力道过猛,还可能影响企业正常发展,使得经济增长受到影响。 至于提高利率,该人士认为收效甚微。“现在的利率本来就很低,即使提高一点,依然很低,对市场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该人士表示,在信用环境不健全的情况下,单纯提高利率可能的结果是:真想还款的不愿意去借,不想还的再高的利率也照贷不误。 该人士表示,唯一可取的途径就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适当增加发行高利率的央行票据。 这样做的好处是:其一,可以较好地达到抽紧银根,吸收商业银行过剩流动性目的,因为央行票据的收益虽然低于直接贷款的收益,但因为基本无风险,所以还是可能获得商业银行青睐,从而实现央行宏观调控的目标;其二,可能影响到货币市场利率,如银行间市场的拆借利率。因为我国实行的是二元市场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和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基本上是两张皮,但如果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调控,有可能间接引发两个市场间的联动。 对此,安邦分析师冯青认为,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视为医治重病时才下的一剂“猛药”,即使在美国,使用起来也很慎重。如果央行可以用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取代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办法,对于日后实行利率市场化,可能会有很大帮助。 另有分析人士认为,对央行而言,如果直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同时降低存款准备金利率,一方面可以实现回笼流动性的政策目标,一方面还可以减少利息支付。但如果发行高利率票据的话,还要额外地再增加一部分利息支出。这对央行而言,担子无疑更重了。所以央行是否能够采纳前述建议,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不过前述商业银行高管表示,央行的职责是稳定货币政策,而非盈利机构,它所要考虑的不是自身的盈利。而且商业银行利润的提高会以税收形式返还国库,还会对汇金公司进行分红,所以央行应该不会以此为由加以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