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国有银行考虑降低存款利率 以应对外部环境挑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2日 14:40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李利明 北京报道

  中国建设银行正在酝酿一些新的举措,其中之一就是考虑适度下调存款利率,这是建行董事长郭树清最近提出的,据悉,央行已经允许建行进行试点。而在三年前,大力吸收存款还是建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情况与三年前相比的确发生了变化。

  在经历了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以后,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这三家国有股份制银行在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和资本实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但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却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流动性过剩挑战;

宏观调控的深入也使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突出,对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形成挑战。

  流动性过剩挑战

  在贷款增速减缓和银行间市场利率走低的情形下,对于银行来说,存款太多并不是一件好事。

  国有银行感受尤其深切。

  2005年,工行存款增加了6242亿元,农行增加了5712亿元,建行增加了5100亿元。相对应的是,这三家银行的贷款分别增加了2050亿元、2225亿元和2217亿元,贷款增速远远低于存款增速。今年第一季度,这种情形仍在继续。(四大国有银行的详细数据参见图表)

  至此,整个银行业的存差已经接近10万亿元,其中四大银行的贷存比分别是56%、69%、59%和62%。

  在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下,存款急剧增加之后,不可能被大量投放到信贷市场,而只能投放到银行间市场,购买国债和央行票据等债券产品;再加上去年3月17日央行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使得银行的资金不能通过上存央行而获利,这也促使资金纷纷涌向银行间市场;此外,升值预期带来持续资金涌入,这一切都导致流向银行间市场的资金急剧增加,整个银行业面临着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困境,这造成了银行间市场的利率水平急剧下降。

  去年,银行间市场主要产品——央行票据的平均利率只有1.80%,甚至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2.25%;短期融资券的利率水平也不超过3%;金融债券的利率水平甚至只有2%,整个银行间市场出现了存款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倒挂,用存款去买银行间产品甚至要亏钱。

  作为中国银行业主体,四大银行受到流动性过剩的冲击最大,大量的非信贷资产遭遇收益率降低的寒流。

  虽然各家银行都把增加非信贷资产的比重、降低信贷资产的比重视为衡量结构调整的成效,但目前的实情是,非信贷资产的收益率如此之低,增加非信贷资产的比重就意味着降低总资产的收益率水平。

  对于国有银行,这无疑是一个挑战。

  不良贷款再成隐忧

  2006年第一季度金融运行数据展现的情景是: 经过2004年下半年和2005年的贷款收紧之后,今年将迎来一个贷款猛增的高峰。

  其中,国有银行扮演了主要角色。不过,必须引起注意的是,贷款猛增的背后存在着不良贷款大规模增加的隐忧。

  虽然央行确定的今年新增贷款计划为2.5万亿元,但是从今年一季度的实际情况看,恐怕新增贷款规模会远远超过原定计划。一季度,全国银行业贷款新增已经达到12830亿元,其中工行新增1144亿元,农行新增1640亿元,中行新增739亿元,建行新增2487亿元,四大银行贷款新增合计为6010亿元,大大超过了四家银行的原定计划进度。按照计划,今年工行贷款新增2500亿元,农行新增3000亿元,建行新增2900亿元。

  与今年第一季度国有银行贷款猛增形成强烈对比的是,2005年全年,四大银行贷款仅仅增加了7621亿元,同比少增2601亿元。

  贷款猛增,是国有银行在流动性过剩的困境下迫不得已的选择,因为与进行债券投资相比,贷款能够让银行获得更高的收益。

  目前,按照正常的利率水平,一年期的存贷款利差为3.33%;由于央行规定了贷款利率最多下浮10%,而上浮水平完全放开,这就使得各家银行普遍实行贷款利率上浮,从而实际存贷款利差更大。如此高的利差水平,使贷款成为银行最盈利的业务。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各家银行都说要调整业务结构,但是更需要通过加大贷款发放来增加资产的盈利水平,从而导致今年以来各家银行争相发放贷款的情形出现。

  但是,今年整个银行业的贷款情形并不乐观。从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微观形势来看,持续的宏观调控和不断暴露的产能过剩使得产业中的行业性风险和银行的信用风险开始加大。这样一来,国有银行又将面临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之后不良贷款又可能大规模产生的困境,这正是央行行长周小川所担心的。

  此外, 2005年5月26日推出的短期融资券,对四大银行的贷款发放产生重大冲击和影响。

  到今年3月底,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总额已经达到2700亿元,预计今年发行总量将达到5000亿元,相当于央行计划新增贷款的1/5。这些短期融资券和贷款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并且具备发券条件的大企业都是各家银行竞相争夺的优质客户,这些大企业传统上都是国有银行的客户。当他们选择了发券而不是贷款,就意味着国有银行贷款客户的平均素质出现下降。

  过去半年多来,各家国有银行都热衷于和地方政府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动辄几百亿乃至上千亿元的授信支持。其中最突出的是建行,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已经与很多地方政府签署了总额超过1万多亿元的贷款授信,农行和工行也有类似的举措。

  业内人士认为,之所以国有银行热衷于早已被业内人士所诟病的“银政合作”,是因为各地制定的“

十一五”计划都包括雄心勃勃的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这些计划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而国有银行在没有更好的贷款对象时,和地方政府合作也是一种选择。

  当然,国有银行也把贷款目标指向了广大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水平更高,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银行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因此,工行和建行都在采取措施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民生银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冯剑松认为,按照现有的大企业贷款模式去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不良贷款大量产生在所难免。

  一位银行业的资深人士认为,当前的国有银行,仍然缺乏应对宏观经济周期波动风险的能力。事实上,考虑到剥离因素,在持续的宏观调控下,过去两年来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绝对数额一直在增加。如果像今年一季度这样加大贷款发放力度的话,今年很可能将成为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新高峰年,从而使得国有银行再次面临不良贷款大规模产生的困境。

  其实,这是整个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而四大银行,只是风向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42,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