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内外资银行进军中小企业贷款 争夺战全面展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6日 18:49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刘兆琼 上海报道

  一度信贷困难的中小企业突然变成了银行的最爱。

  在大企业客户逐步开始发短期融资券,而并不完全依赖银行进行融资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座上宾,它们对于商业银行的价值逐步显现。

  本报获悉,上海银行、浦发、民生等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已经成立中小企业客户事业部,专司独立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而国有银行、外资银行也开始觊觎这一市场,一场中小企业客户的争夺战已经展开。

  先行试水

  目前,大部分的股份制银行已经开始进军中小企业客户市场。“从今年开始,浦发就开始从全行战略转型的高度来开发中小企业市场。”4月12日,浦发银行中小企业客户部总经理孙建英对本报表示。

  据介绍,今年3月中旬,浦发银行确定了“建立可持续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的思路。浦发银行把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列为与花旗银行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花旗银行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对中小企业业务从组织架构、业务运作流程、风险管理、绩效考核、产品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造。

  面对中小企业客户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浦发银行对原有的评价管理进行了彻底的改变。“首先,我们弱化了对中小企业客户的规模的要求;再就是更看重实际经营的信用记录,将企业家的人品、信誉等软信息和主观判断加入了对评价体系的考核,并把按照报表来采集的信息指标大大减弱。”孙建英说。

  目前,在“浦发创富”的总体品牌下,浦发银行按照标准抵押办法,推出了中小企业的金融通服务和循环授信服务。为了缩减成本,缩短了正常的审批流程,简化了贷后检查。仅仅南京分行一家,将在今年向江苏中小企业提供100亿元授信额度,计划在未来五年间,累计向江苏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融资达800亿元-1000亿元。

  截止到3月底,浦发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增长17.7%,占全行信贷增量的66.2%。而浦发已经把中小企业的市场看成是未来主要的信贷方向。“我们确定的5年规划是把3亿元销售规模以下的企业客户贷款要占到全行的80%-85%;8000万以下销售额的贷款,占到30%。”

  不仅是浦发,民生等股份制银行也开始了全力进军中小企业市场。“民生将把淡马锡的全套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的系统引入民生银行,按照国外先进的模式,简化审核的程序,进行流程化的管理。以获得网点和成本的平衡。”刚刚从淡马锡加入民生银行的中小企业事业部总经理詹文岳说。

  而上海银行作为上海银监局的试点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开展得相当红火。目前,上海银行是上海中小企业开户最多的银行,共有21.7万户中小企业在上海银行开户。通常采用的利率,可以达到上浮10%-50%。

  信贷方向

  正在加入这个市场的不仅有股份制银行,还有一向对中小客户不感兴趣的国有银行和外资行。

  工行目前也开始积极备战中小企业市场。对金额较小的微型企业贷款逐步实行标准化操作;在保证抵(质)押物合法、有效、易变现的前提下,开办了应收账款、存货和其他物权质押,探索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缓解小企业担保难问题;并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了一系列的全套的贸易融资、保理业务和资金管理等附加服务。截至2005年年底,工行共有200多家支行能够授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另外,在继去年年中,渣打银行高调推行中小企业服务之后,花旗、汇丰等外资行都开始了中小企业的业务。他们都凭借自己的优势,做客户的细分市场,并将全套的金融服务打包给中小企业。

  据悉,中小企业在全国税收占比为40%,就业占比为70%,成长率为26%,但是它们的金融需求只有30%得到了满足。而上海市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97%~98%,产值占全市60%上下,税收占40%左右。

  目前银行资金严重过剩,金融机构存差已达到9.2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2%;金融机构人民币存差与贷款余额之比已经攀升到47.28%。银行已经难以找到好的贷款行业,而原有的大的企业客户在短期融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下,已经能够找到低廉的融资渠道。

  “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会分食一部分银行的企业客户,而且是优质的大企业客户,所以银行必须加快发展投行业务,开展短期融资券;另外就是要积极开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拓展新的信贷领域。”此前,交行行长张建国对本报表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