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创新:招招鲜方能吃遍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 09:18 金时网·金融时报 | |||||||||
主持人:记者 袁蓉君 特约嘉宾:Mercer Oliver Wyman金融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区主管克拉伦斯·雇(Clarence Koo)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全球金融创新呈现出日益深化的趋势,已成为金融机构保持竞
“新”字当头提高盈利水平 主持人:什么是金融创新?请简要介绍一下最近几年全球金融创新的背景和发展趋势。 Clarence Koo:金融创新是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满足顾客需要。“新”方式一般指为满足特定需要而提供以前未曾提供过的产品,至少是没有用于服务该需求的产品。而这种产品本身可能并不新奇。比如说,结构存款是最近零售银行业的一种主要产品,它能够向顾客提供潜在的产权投资市场收益,同时通过主要担保限制走低的风险。实际上,能产生结构存款的衍生品已经拥有好几十年的历史,就连结构存款本身也早在十多年前就出现了,只不过之前它主要用于西方的公司以及私人银行的客户。 有趣的是,金融创新也经常被用来摆脱政策的限制,并从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各个金融中心在相关领域的竞争力。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伦敦的欧洲债券市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发展。该市场通过各种以海外市场货币,如美元、日元或其他货币形式为操作媒介的金融工具来汇集债务资本,从而避免了一些国内税费。欧洲债券市场与同样摆脱了约束的衍生品市场一起推动了伦敦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世界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另一个例子就是证券公司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合同创新以摆脱收购对象控股上限的约束。此外,还有很多关于通过金融创新合法逃避公司及个人税的例子。有些获益最丰的银行就在为国际公司提供避税理财服务并将其作为主打业务。 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的盈利至关重要的原因有三个。首先,它使得银行能够通过传统产品所无法实现的方式更好地服务客户,这对于提高收益和竞争力都非常有利。其次,一种新产品在其刚刚上市的一段时期内,都不会面临激烈的竞争,从而确保了更高的利润。最后,许多创新产品的定价都不透明,让客户难以在价格上进行比较,从而保持其盈利水平。结构存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最近几十年金融创新的速度加快,相信这与技术创新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功能强大的电脑不断普及,金融工程师们可以更方便地在现有的风险保障下发明新产品,估算其风险、定价并进行加工处理。信息技术的进步也通过数据挖掘使人们更好地理解顾客回报和顾客行为。顾客和交易数据的挖掘实现了对顾客及其需求的具体分群,从而产生了许多可以分别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让我们摆脱了“一招鲜,吃遍天”的模式。一些政策法规可以激励创新,但同时摆脱一些政策法规的制约也可以激励创新。比如,取消行业界线的限制激励了跨行业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了解客户需求至关重要 主持人: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应如何进行金融创新?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对创新具有推动作用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Clarence Koo:金融创新的关键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是以顾客为中心并进行调查。要从创新中获利,金融机构必须满足客户的需求。许多在产品开发方面成绩突出的公司都在顾客调研方面有着系统的方法,从而可以对市场潮流进行预测或者找出当前的金融产品难以满足的市场空缺。实际上,有一些最好的金融创新并不局限于金融方面,比如有时客户需要更多更有用的信息,这方面也可以创新。第二,尽快将创新产品投放市场。有时候一些公司会有不错的想法,但是他们却不善于从中获利。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一套强有力的制度或者快捷的IT系统来保障创新产品迅速投放市场。第三,对新产品进行测试和反馈。有些成功的公司建立了一套系统化的产品创新方法。公司在一小部分客户中测试新产品并得到反馈,然后将反馈信息用于未来关于该产品的投资等计划,从而有了一个能不断循环的测试和反馈流程。第四,公司高层参与创新。当金融产品研发中心正式建立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公司高层的参与以保证新的想法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及资金支持。第五,企业文化。企业根据鼓励创新程度的不同有很大区别。对于创新来说,企业文化之间会有很大的影响。有的企业在基层和中层鼓励创新,而有的企业提倡命令与服从,重视维持现状。第六,投资。金融创新需要所在的文化及金融潮流体会投资并从中获利的价值,并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正确认识监管法规影响 主持人: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前列。根据您对这些机构的了解,它们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中国借鉴? Clarence Koo:中国要进行自己的金融创新所要上的重要一课就是要认识监管法规对金融创新的影响。比如说,颁布某些新政策法规可能会阻碍金融创新在国内的发展,并使其转向海外。另外,对金融机构在本国市场的营运上加以不必要或者苛刻的限制,可能阻碍其对某些客户群提供服务。在Mercer Oliver Wyman 2001年进行的英国保险商协会调查中可以看到上述第二种影响的例子。调查表明,当时旨在保护客户利益的投资法规,结果却适得其反:保险商往往不愿意为中产阶级和下层的客户服务,因为法规规定的代价比较高。 当然,大部分国家都相信有些政策法规有利于保护客户的利益。对于广大个人客户来说,一些金融产品很难理解,因此有必要出台一些法规确保金融机构不能通过蒙蔽客户而牟取利益。同时也要注意这些法规不能过于繁琐或代价高昂从而使顾客无法享受有用、有价值的金融产品。从机构的角度来看,也有很多公共机构因使用衍生产品不当而造成不良后果的例子,如美国加州橘郡和英国的Hammersmith & Fulham地方政府的经历。这些例子说明衍生品交易与社会团体现状的不吻合会增加社会团体的风险,而不是起到应有的降低风险的作用。从顾客和机构两个层面看创新,一个比较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平衡可能会对客户和社会产生的潜在回报和通过限制金融市场创新而产生的风险规避。 国际银行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主持人: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金融工具的发展创新主要有哪些?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Clarence Koo: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西方最重要的金融工具之一却是客户从来没有看到过的:衡量风险的分析方法的发展。这对于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客户和产品的风险和回报起到了巨大的帮助。比如说,这项创新在银行业开始后,高级别的客户能够通过更低的价格而获利,充分体现低风险优势。同时,由于银行对于许多级别较低的客户所带来的风险有了更好的认识,这些客户因此能够获得此前根本无法获得的贷款,并从中获利。而金融机构也因以较高价格向这些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从产品层面上来看,最近有很多有意思的金融创新,它们存在于所有主要的金融领域,具备的一个特点是都需要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和金融模型使其设计和销售成为可能并有利可图。资本市场和保险业扩大了将风险打包变为其他形式,如巨灾债券、飓风期货、预付风险等等的途径;技术创新从机构层面和顾客层面极大地降低了投资、贷款、风险转换和保险的费用,由此带来了金融服务的快速发展。因为较低的价格使市场更加活跃,同时也使原先获利较少的领域出现了金融服务,比如为新的管理资产类别(日用品和合成掉期等)提供的自动交易、对冲基金、单位信托;随着科技的进步,也产生了许多能为顾客带来便利的产品,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成本,如电子债权的调整、电子付账等等;面向消费者的金融产品中不断涌现出众多创新产品,如组合了存款和资产衍生品的组合式外币存款,组合了抵押贷款和债务的回馈抵押贷款,以及组合了共同基金和保险的连结保险;最近,面向消费者的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满足逐渐老龄化的西方国家消费者的新需求上,如反向抵押贷款、能力丧失减责保险等。 中国银行业创新能力优于保险和证券 主持人: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金融创新在背景、动机、环境、效果和技术支持上有什么不同? Clarence Koo:中国和许多西方国家在背景和动机上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对于利润或者股东资产价值创造的看法不同。在中国,虽然管理层和监管层对利润也会非常的重视,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对利润的关注比不上西方国家。然而,对利润的关注却会有助于促进创新。这是因为利润能够提供创新的动力。比如,首先应用创新的公司在创新产品普及之前一般都享有丰厚的利润回报。 另一个重要区别是监管环境的不同。在中国,金融产品以及推出创新金融产品的过程往往会受到比在西方国家更多的监管限制。 最后,西方银行业的悠久历史使得这些银行积累了丰富的研发和管理创新产品的经验。中国的银行需要向西方学习的一点是,有效的管理是金融创新的前提。 主持人:目前中国的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业务,这与西方以技术性金融垄断为主流的创新有很大不同。请你预计一下中国今后金融创新的发展方向,突破口会在银行、证券和保险中的哪个领域?在西方,证券业务创新一般多于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Clarence Koo:正像刚才说到的,这主要由这些领域的监管环境决定。如果在这些领域,监管部门能够提供足够多创新发展的自由空间,我觉得如果从影响面和涉及金额来看,银行业中最有可能出现金融创新。原因很简单,未来几十年银行业还会一直占据中国金融业的头把交椅。银行业在中国拥有最大的客户群体,使其有更多的机会和动机去创新,普通用户也会较容易了解创新后的银行产品。对于刚刚开始接触金融服务不久的中国客户来说,他们会更快接受银行提供的这些创新金融服务。从另一角度看,最快推出的创新产品(与西方市场推出时间差最短来定)很有可能出现在资本市场。这是因为大型的中国企业和他们西方竞争对手同样希望使用各种金融衍生品来帮助他们减少经营风险或者获得更加廉价的资金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