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阳金融机构支持劳务经济发展调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 09:28 金时网·金融时报 | |||||||||
人称‘地球村’,原名小木城,河南信阳新县一个30户人家的小村落,因其中28户先后出国打工、带回10多个国家货币而得名。” 几个不同的概念一直在记者的脑子里交织碰撞,直到车行20分钟后停在距离城区3公里的地方,水泥路两旁是清一色外贴灰色磁砖、4至5层高的洋楼,其中三幢楼的男主人刘远焰
“我有的是力气,又懂工程车驾驶技术,在新县这个可以直接办理涉外劳务手续的地方,有的是机会出国打工,当时缺的就是一笔钱,得七八万元。”不想对记者卖关子的刘远焰,直接用“后盾”一词形容了银行对于他的意义:2002年他以自家房产作抵押,在农业银行新县支行顺利贷到了8万元用作出国保证金和路费,在日本年薪10多万元,第一年年底就还清了贷款本息。 位于大别山腹地,小木城所在的新县因涉外劳务发达而名扬天下,2005年全县有1536人通过劳务部门出国务工。在当地,像刘远焰这样有房产作抵押的还是少数,多数人需要在出国前向劳务部门索要出国劳务证明,因银行与劳务部门协议在先,凭此证明可申请5万元以内的贷款,这5万元,恰好可用作务工期间押在劳务部门的保证金。 截至2005年底,新县辖内金融机构累计向涉外劳务人员发放担保、质押贷款1亿多元,6500多位农民因此走出了国门,挣了“洋”钱,发了“洋”财,无怪乎,住上“洋”楼的刘远焰上下打量着房子说:“这不就是我们小木城人的新农村吗?” 缘起:“闯”出来的劳务大市 信阳有几个第一,尤其集中在固始县,固始县不仅有2005年度“感动中国”第一人———农民工魏青刚,还有头顶“中国第一人口大县”的桂冠。这个第一,造就了人均不足1亩地、50多万富余劳动力的事实。 其实,整个信阳市普遍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据统计,全市农村劳动力约350万人,从事农业生产仅需50万人,富余300万。“从地里‘刨’不出小康,穿农装到不了小康”,这是“农民工书记”———信阳市委书记刘怀廉常说的一番话。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一部分农民开始走南闯北外出务工,到90年代末更是形成“百万民工出信阳”的浪潮,引导“民工潮”有序流动成为当地政府的头等大事。 “一是政策对路,二是政府重视,三是银行支持。”即将再次赴日打工的刘远焰感言,这几个因素缺一不可,否则自家收入仍停留在解决温饱的水平线上,和年薪10多万元的白领收入完全绝缘。“只不过,每次通过中国银行驻国外的分支机构往家汇钱,国内的家人只能去信阳市的中国银行取钱,以后如果能直接从信用社取钱就更好了。” 尽管存在农信社结算渠道不畅的问题,却依然阻挡不住与日俱增的务工大潮。据统计,2005年信阳市212万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劳务收入123万元,约占全市GDP的25%,占当年全市农民纯收入的54%,其中长年在国外务工人员达到2000多人,年创汇5000万美元。 20年过去了,劳务经济已经成为信阳的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当地金融机构也获益匪浅,"以前最愁的是上哪儿拉存款,今天近50%存款都由外出务工人员汇回来。"固始县农信联社理事长张瑞华称,劳务收入已经成了他们的主要存款源。 幕后:"走出去"的三个条件 从最初几万人到今天200多万人常年外出务工,很多问题聚焦在银行身上。 "让这200多万剩余人口走出去,需要我们给资金,给服务,给技能,一个都不能少。"中国人民银行信阳中心支行行长周波介绍,从提供几千元至几万元不等的打工贷款,到支持兴办农民工技术培训学校,再到开办各种形式的国内国际汇兑业务,最终为返乡人员提供额度不同的创业贷款,辖内各金融机构已经在整个劳务经济的产业链上做足了文章。 就打工贷款而言,20多年前信阳农民自发组织外出务工时的捉襟见肘,让金融机构嗅到了商机,便利用小额农贷这种无需抵押担保、随到随办、期限多为1年的形式,让无数农民先"走出去"。尤其在新县,因出国务工费用太高无力自筹,许多农民只能望"洋"兴叹,当金融机构与劳务部门合作为其走出国门提供一条贷款的"绿色通道"之后,圆了无数人一求脱贫、二求致富的梦想。 其次是务工汇兑。逐年递增的务工收入使各县农业银行和农信社每年都组织外出务工人员代表联谊会,或寄发宣传单宣传汇兑知识,同时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农民工资金结算账户,方便其采用银行电子联行等方式。近几年,可跨地区存取款的银行卡在务工农民中普及开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50多万外出务工农民手握银行卡。另据人民银行新县支行行长戚光介绍,金融部门还专门推出国外汇款的"特快专递"服务,让出国务工人员熟知国际汇兑方法,并确保国际汇款到账两日内通知到收款人。 但是,对多数远在城市务工的农民来说,农信社结算渠道不畅、电子化水平低的现状依然给他们带来了不便,目前,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在积极酝酿与人民银行在建的小额支付系统对接,以便从根本上解决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长期存在的结算难题。 此外,针对劳务输出呈现出由体能型到技术型的转变,金融机构自1998年以来与有关部门选择全市21家有规模、有特色、有市场的培训学校作为重点支持对象,累计发放3210万元支持其更新设备和扩大规模,并与财政部门联手建立"农民工培训小额贷款担保中心",2005年累计发放培训贷款2100万元,培训外出农民11.97万人,培训后的农民外出就业率达到95%以上。 目标:"创业贷款"做大劳务蛋糕"固始人的特点是,不满足于打工,一心要做老板。"人民银行固始县支行行长蒋龙兴告诉记者,固始人外出打工挣了钱,而他们带回的不仅是钞票,还有技术和观念,从给人打工到自己当老板,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固始人再去银行申请贷款,不再是几千元到几万元的打工路费,而是上百万乃至上千万元的创业贷款,有的投资房地产,有的开办建筑公司,还有的投资办学,如打工起家的农民企业家王刚,回乡创办了慈济永和高中,计划总投资1.2亿元,其中固始县农信联社为其提供了600万元贷款。 "大面积撒网不是办法,必须有选择、有重点。"据周波行长介绍,对长期在外务工的农民,信阳金融机构本着择优原则加以扶持,通过加强贷款跟踪管理来控制风险,如建立囊括创业地点、经营类型等信息的"外出创业人员信息档案"。 "但在多数情况下,异地资产无法作为抵押确实是一大瓶颈,很多外出务工创业农民,因生意做大对资金的需求量随之增大,务工地点的金融机构不了解其信用状况,未必能够获得贷款,回来申请贷款时又面临超过5000元需要抵押物的条件,虽然我们深知其信用良好,自己又存在资金营销的压力,但苦于异地资产无法抵押而难以放贷,我们希望,贷款抵押担保政策能够再灵活一些,异地资产也能够作抵押。"张瑞华理事长说。 相比之下,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信阳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之一。一方面协助地方政府组织项目推荐会将好项目推荐给有实力的返乡人员,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适合回归人员创业的评级和授信制度,试点推广市场摊位使用权、矿业权等形式的动产及权利抵押、质押贷款。截至目前,金融部门支持全市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各类经济实体共4568个,总投资60亿元,涵盖一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年GDP的12%,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6%,带动就业11.8万人。 从几千万元到几万元不等的贷款额度,信阳金融机构已经意识到,通过创业贷款来做大做强劳务经济蛋糕,是谋求县域经济和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最重要的是,信阳农民真的富起来了,建设新农村,不会是一句空话。"周波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