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股份制商行须警惕不良贷款反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 11:08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谢利

  根据银监会不久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5年末,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8.9%,首次下降到一位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为4.22%,且近年来平均保持在5%以下的较好水平,反映出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上作为银行资产中的优质资源,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信贷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不断增强,贷款质量持续好转

  事实上,从2001年末到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从2035亿元下降到1471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从16.62%猛降到4.22%,每年下降达3个百分点。但在这些令人鼓舞的数字背后,我们也注意到,2005年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虽比年初下降了0.7个百分点,但不良贷款余额却增加了40.2亿元。尽管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去年新增的5965亿元贷款数量相比,这40亿元不良贷款增量或许并不值得过于担忧,但其显露的苗头却应引起警惕。

  一般来说,影响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的因素包括内外两方面:从外部环境看,主要受宏观经济增长的景气度、企业盈亏状况以及社会信用环境和征信系统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的影响;从内部看,则取决于

银行改革的深化、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的完善,以及贷款的行业结构、实施的核销政策等。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行业之间存在不均衡发展的问题,特别是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所导致的部分行业过热和经济周期波动,不仅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最终会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上升。

  自2004年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措施以来,效果正在逐步显现,特别是2005年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一些投资过热、产能过剩行业面临着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的局面,而这些行业又恰恰是银行以往热衷追捧、投入资金较多的领域,如

房地产、钢铁、汽车等,这一形势的变化,必然提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加大,给银行遏制不良贷款反弹带来进一步压力。

  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虽然从整体上看由于不存在历史包袱、机制灵活等原因,其资产质量相对处于较好水平,但作为中小银行内在的扩张冲动,使得它们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更大的风险,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其所受到的影响也将快速显现。有关数据表明,2005年我国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而股份制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速仍保持在20%以上,且同比多增1275亿元,在各类金融机构中居首位。进入2006年,受宏观经济增长减速、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以及压缩过剩产能过程中企业亏损增加等因素影响,一些贷款行业结构不尽合理、贷款集中度居高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如果调整不及时、处理清收不力,不良贷款规模很可能继续上升。另一方面,近一年来企业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短期融资券的大量发行,在对银行贷款形成较大替代作用的同时,也造成银行优质客户的流失,从而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这一点对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影响尤其明显。

  对此,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应满足于不良贷款比例平均低于5%这一指标,而应密切关注不良贷款余额的增长,将风险限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日前,

银监会已做出表示,争取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使所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降至5%以下。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尽快处置现有不良资产存量,还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手段控制不良贷款增量的上升。这就要求股份制商业银行学会深入分析产业结构和市场状况,提高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预测判断能力;同时,在信贷投放和经营行为上理性发展,从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抢占市场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向建立多元化发展战略、实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内涵式经营模式转化;此外,股份制银行仍需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体制,改进风险识别、控制和处置的机制和能力,形成风险自我控制和消化的良性循环机制。

  当然,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不可能将风险消灭,只能锁定和化解它。因此,提取足额的准备金就成为银行抵御信用风险对未来业绩影响的重要手段。面对潜在的风险和可能出现的新增不良贷款,银行必须未雨绸缪,严格损失准备金计提和核销制度,以使未来遭受的损失尽可能得到覆盖和抵补。据统计,12家股份制银行截至2005年末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为898亿元,贷款准备金抵补率达到80.29%,比年初增加了14.19个百分点,抵御风险能力明显加强,在所有商业银行中处于较高水平,但仍未达到足额提取的监管要求,这也意味着股份制银行在此方面还须继续努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