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绩效标杆上海中资银行渐别冲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 03:29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韩圣海 发自上海 一场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制度革命正悄然在上海银行业发生,这很可能成为国内银行业告别“速度情结”和“规模偏好”的开端。 昨日,《第一财经日报》从上海银监局获悉,上海中资银行业机构的绩效考核已经
具体到考核指标,中资银行也渐渐聪明起来。过去考核的时点余额转向了日均存贷款余额、增长额(率)及市场份额等相对指标,考核指标体系则转变为效益、资产质量、业务规模的均衡考核,利润总额、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经济增加值等效益类指标权重更是被不断提升,形成了以效益为中心的绩效考核机制,农行、交行、深发展等行效益类指标权重更是超过了50%。 中资银行此前的考核则仅局限于单纯的存贷款规模、应收利息、年末利润指标达成率等简单目标或者时点效应,以“存款论英雄”、“规模排座次”。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简单目标和时点考核使得中资银行在经营中往往追求规模扩张和短期效应,导致利润和资本金不断被侵蚀,这不仅使得风险隐患增大,也使得这种增长方式在资本约束机制下难以为继。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银监局通过调研还发现,中资银行的绩效考核技术也不断优化,部分中资银行甚至已经或即将开始采用经济增加值、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等指标以及平衡计分卡等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对分支机构和部门及业务条线进行考核。 为此,上海银监局要求上海的中资商业银行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管理经验,继续优化绩效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尤其是法人银行机构应适时设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其分行也应从利润中心角度来做好资产负债管理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