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商业银行在夹击中寻求突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 10:21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周萃

  当身陷“流动性困境”的商业银行再次遭遇产能过剩时,双重夹击下商业银行如何寻求突破自然成为金融界的关注所在。

  年初,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在一次公开论坛上以“中国银行业当前所面临的流动
性困境”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而此前,工行董事长姜建清的“商业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的观点早已被多家媒体频繁引用并在金融界引起广泛关注。同时,来自市场的数据也显示了不容乐观的预期。据统计,到2005年9月份,中国银行业存差资金已达9万亿元,是2000年的3.7倍,银行流动性呈一种绝对宽松的状态。破解“流动性困境”,已然成为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然而,日前发改委的一纸通告使商业银行面临的困境呈雪上加霜之势。这则通告称,当前国内有11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其中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和铜冶炼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和纺织行业也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对商业银行来说,产能过剩不但可能诱发信贷风险、新增不良贷款,也使富余资金如何运用成为一大困扰。近年来,由于这些产能过剩行业较强的盈利能力,使其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竞相追逐的对象,银行信贷资源在这些行业高度集中。仅以山西省为例,2005年钢铁、电解铝、焦炭三个行业的贷款余额在全部贷款余额中占比合计为13.05%。现在,这些曾经的“贷款大户”产能过剩了,银行大量富余的资金该如何运用,再加上防止不良贷款反弹,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从经济发展的大局还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来看,富余资金都必须寻找合适的投向。众所周知,拉动

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出口和消费。大幅度提高消费和出口的拉动力并非易事。从短期来看,保持相当规模的投资,在必要时还需刺激投资,依然是维持中国经济高速运转的重要途径。

  从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来看,资金面持续宽裕,对银行的资金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也形成严峻考验。资本要有回报、投资要有收益,在商业银行改革中,这样的经营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资金被囤积,资产不盈利,这样的经营表现如何能向投资者、股东交代?

  该投的钱还是要投出去。但问题的关键是,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该怎样更有效地运用资金?专家认为,选择合适的投资领域、投资方式,改进和完善支持投资的金融机制将是商业银行破解双重困境的主要选择。

  从投资领域来看,鉴于国内已经出现,而且将有越来越多的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那些可能增加过剩产能的投资肯定不能继续进行。这就需要寻找新的投资领域。

  需要关注的是,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和规模应引起商业银行资源的再度调整。对中国乃至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市场机制尚未建成,那些耗资大、见效慢的投资往往被视为缺乏商业价值,传统上都是公共或者是政策性金融的投资领域。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社会化的逐渐深入,随着定价体系的逐渐完善,这些领域已经逐渐可以容纳商业性投资且蕴涵巨大发展潜力。

  与适时转变投资领域相比,投资方式的合理调整显得更为重要。业内专家认为,当前金融机构必须改变不合理的投资方式,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控制,提高自身的贷款定价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形成灵活有效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对商业银行来说,研究金融也要研究产业发展情况,确保对资金的投入、使用和回收进行全程监测,在有保有压的情况下,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行区别对待。停止对产业政策明确淘汰的产品的信贷支持,控制对采用落后工艺、技术装备项目的贷款,同时也要为政策范围内企业的发展提供充分支持。

  当然,不论是“流动性困境”或是产能过剩,都与整体经济金融运行的条件和环境有关,都不是银行一己之力所能解决的难题。因此,改进和完善支持投资的金融机制和经济环境才是解决症结的关键所在。诸多专家皆认同,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从根本上改变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大力发展

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及各类基金市场将有效缓解商业银行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讲,搭建银、政、企交流的平台,加快建立地方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相应的投融资约束机制,既有利于从机制和体制上适度控制总供给的膨胀,同时也能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不失为化解困境的一个有力措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