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贷款五级分类:农信社改革涉足深水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6日 09:49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韩雪萌

    新年伊始,银监会推出一项重要举措,就是从今年起全面推进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并在本月末之前进行大规模培训,规模将在3万人次左右。对农村信用社来说,全面开展贷款五级分类工作,不仅是对贷款质量认定方式的改变,更是对整个信贷管理的一项革命。其目的是督促农村信用社加强风险识别和计量能力,逐步树立审慎经
营、风险管理理念,建立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

  转入风险监管

  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是现代银行业全面、准确地识别、反映和监控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监管部门审慎持续监管的基础。从2002年开始我国各家政策性银行、国有

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相继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而农村信用社目前仍然实行四级分类为主的风险分类方式,不利于准确反映风险和审慎监管。为此,在试点的基础上,
银监会
决定今年全面推进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这是强化农村信用社风险监管的重要措施,也是中国银行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接轨的大环境下,银监会一以贯之的“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监管理念的具体体现。

  自2003年8月国家决定在吉林等8个省(市)开展农村信用社试点,两年多以来,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新的管理体制框架基本确立,产权制度改革整体推进,历史包袱初步化解,各项业务快速发展,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上述成效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国家政策扶持取得的,农村信用社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风险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十分突出。

  2005年末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3255亿元,这其中还有大量不良贷款没有暴露出来,没有进账。不良贷款占比虽较改革前有很大改善,但是仍高达14.79%,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差距很大。银监会内部认为,不良贷款占比下降主要依靠专项票据置换和贷款余额的增加。初步测算,2005年不良贷款占比下降8.3个百分点中,票据置换贡献率为44%。贷款余额增加贡献率45%,不良贷款绝对额下降的贡献率仅为11%。如此看来,改革要从“形似”达到“神似”,必须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和风险监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充分的认识。在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后,2006年农信社全面推开贷款五级分类,意味着银监会正逐步将工作重点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组织指导转移到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监管上来。

  全面推行难度较大

  根据记者所了解的情况,尽管此前银监会已经选择了江苏、广东、四川等地的部分信用社,进行了贷款五级分类的试点,但要在农村信用社全面推行此项制度,要求信用社按照五级分类的要求,充分真实地暴露贷款风险,密切跟踪监测贷款分类偏离度和迁徙率,难度依然不小。

  贷款五级分类的精髓在于建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的理念。真正按照贷款五级分类进行有效信贷管理,不仅仅要按贷款的风险程度对贷款的质量进行认定,还涉及到按风险程度提取损失拨备,更主要是在贷款的发放、质量认定、后续跟踪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始终注意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因此,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贷款事后管理方式,而是一个循环的、严密的管理体系,它渗透到贷款的发放、质量认定、提取损失拨备、后续跟踪管理等各个环节。

  进行贷款五级分类,需要不间断地对借款人的现金流量、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预测,并借以确定贷款是否可以发放、衡量已发放贷款的风险状态、提取损失准备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贷款重组等贷款管理措施。所以,借款客户提供的资料是否真实可靠是决定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结果的决定性因素,而这点正是农信社开展五级分类的难点所在。与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所不同的是,农村信用社的借款人主要是农户,贷款特点是额度小、笔数多,难以掌握农户的收入状况,因此,农信社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所需的资料信息难以及时收集和掌握。此外,贷款风险分类是建立在对现金流量、财务比率、担保和非财务因素分析等四项分析方法之上的实践性很强的操作体系,其运作中涉及的知识面广、技术难度高。这些条件都要求操作人员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敏锐的判断能力。而目前基层农信社部分信贷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基本上不具备分析现金流量表等综合技能,难以胜任贷款风险分类各个阶段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分类质量和效率。因此,加强培训,势在必行。

  显然,银监会已经意识到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业内人士称,银监会已经将培训工作纳入推行农信社贷款五级分类的轨道,重点开展对省级联社高管人员、业务部门负责人、监管部门负责人的培训,提高受训人员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技能。各省银监局也将会同省级联社,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培训、案例辅导、检查指导等各种有效形式,对县(市)联社和农村信用社相关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这一培训将在2月份启动,预计“五一”前基本完成,按计划,平均每家法人机构有一名以上专业人员接受培训。

  不良贷款占比将受影响

  据了解,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类以前采用“一逾两呆”的“四级分类标准”,最早从1998年开始实施,贷款分类比较模糊,反映出的不良贷款率精确度不高。现在按照国际标准执行的“五级分类标准”得出的不良贷款率比“四级分类标准”通常要高出4至5个百分点。所以,在农村信用社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将会使不良贷款占比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并影响盈利。这是因为在由四级分类转向五级分类的初期,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一般比四级分类的不良贷款多,专项

准备金提取的也多,盈利自然比四级分类时要少。根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5年6月末,按照四级分类,全国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3851亿元,不良贷款率17.53%。而如果按照五级分类标准,全国农信社不良贷款率则肯定在20%以上。

  因此,为了在农村信用社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确保在年底前其所有法人机构完成贷款五级分类,高管人员的思想意识非常重要。如何想办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将是问题的关键。

  为此,在今年的推进工作中,银监会将从省联社的一把手抓起,要求省级联社要全面负责辖内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层层设立由一把手直接负责的专门机构,担负起制定方案、培训交流、部署实施、指导考核等职责,务求做到人员、任务、责任和措施落实,确保工作质量和进度。要按照《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和发挥五级分类试点工作的经验成果,及时制定实施细则,既要保证进度,又要保证质量,做到标准严格、认定准确、操作规范,使分类工作做到一次准确到位,不搞形式主义,真实反映资产质量。其中,有关具体的政策和操作问题,近期内将会更为明朗。

  当前,一场深化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管理的重要变革,在银监会的精心部署下即将全面展开。无疑,这将是农村信用社改革与监管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信号。号角自此吹响,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我们拭目以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