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首次降到一位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1日 09:16 金时网·金融时报

  周萃

  1月19日,央视一台在重要新闻时段中播出了一条消息:“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经受住反弹压力,实现了持续双下降,不良贷款比例首次下降到一位数,历史形成和长期积累的风险逐步化解。”

  自2004年1月5日国务院宣布中行、建行实行股份制改造试点以来,降低不良贷款率就一直是中行、建行乃至所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曾长期居高不下。据2004年央行数据显示,至当年9月末,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6.6%,其中实际已经形成的损失占全部贷款的7%左右。还有资料显示,四大国有银行在1998年不良贷款率曾高达50%。专家称,这样的数字表明,一旦有较强的对手开始竞争,国内银行的存款就会转移,四大银行的流动风险马上就会出现。因此,降低不良贷款率,化解金融风险已成“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

  不良贷款率下降离不开政府支持

  从1998年开始,国家实施了对商业银行的一系列救助行动。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1999年四大银行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1.4万亿元不良资产。2003年末,中央汇金公司成立之初,便对中行和建行实施了450亿美元的巨额注资。此后,汇金又先后对诸多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实施了注资和财务重组。无疑,国家对

银行改革的大力推动和支持有力地保证了商业银行改革的顺利推进。

  2003年

银监会成立后,通过实施一系列更为严格的风险监管指标,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有了更为明显的改善。银监会将促进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提高列为其监管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实行贷款的五级分类,实行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面监管,确保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和比率的进一步“双下降”。与此同时,银监会还根据国家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发现和预警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风险,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准确、积极地理解和把握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采取应对措施,保证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继续下降,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保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运行。2005年以来,银监会还对不良贷款监管模式进行了改革,实行同质同类比较法,利用包括贷款偏离度检查、贷款迁徙分析、同质同类比较等科学的监管手段,加强对不良贷款的科学监测,促进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以及防止新的不良贷款。无需质疑,不良贷款比率从2004年26.6%下降到目前8.6%,国家政策和政府监管功不可没。

  商业银行加强内控是关键因素

  商业银行自身艰苦卓绝的改革和努力也是取得这一历史性突破的关键原因。有人说国家注资就像给银行吃了“退烧药”,但病根并没有消除。更重要的是促使银行自己建立防范风险的机制,提高自身竞争力。

  为从根本上改变国内银行业的资产质量,近年来商业银行致力于改革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机制、内部

审计、信贷文化及风险评估技术与观念,从增量、制度、源头上减少新增不良资产。从大的方面来看,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在组织结构、激励机制、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与内控水平;从微观方面来看,国内银行业根据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积极调整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改善运行效率和提高竞争实力。除了经营信贷业务外,商业银行还下大力气开发中间业务。佣金与服务费收入、交易收入、保险业务收入已逐步成为四大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这些举措有效地保证了不良贷款率的稳步下降。

  以工行为例,2000年剥离部分不良资产之后,至2005年工行的不良资产余额净下降了2066亿元,平均每天下降1亿元还多,其中不良贷款余额下降1282亿元,非信贷风险资产余额下降784亿元,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贷款率分别从1999年6月底最高时的42.5%和47.5%降至了2004年底的14.2%和19%,分别降低了28.3个百分点和28.5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之大令人咋舌。而与此同时,工行宣称,1999年以来新发放的不良贷款率只有1.6%。

  工行股份制改革办公室主任、计划财务部总经理潘功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商业银行要想将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保持在较好水平,必须在三个方面予以重视: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稳健性和可持续性,在发展的速度、质量与效益之间寻求平衡,增强总体资产组合的抗风险能力和抗经济周期波动的能力。二要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提升风险控制技术水平。建立起以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先进的内部控制文化为基础,以准确的风险识别和完备的监测评估体系为前提,以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严密的控制措施为核心,以严格的审计监督和客观透明的评价体系为保障,以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撑的全面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体系。三要确定全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战略,提高持久的风险掌控能力,加快实施整体、全程和量化的全面风险控制,建立覆盖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风险评估、监测及拨备计提制度和体系;培育科学、审慎、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

  此外,潘功胜还向记者详叙了工行保持较低水平不良贷款率的九大“秘笈”:一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目前改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主席由独立董事、具有国际银行丰富管理经验的梁锦松先生担任;二是推行信贷资产质量十二级分类;三是建立全面风险拨备制度;四是实施新的经营绩效考核系统,运用经济增加值(EVA)和风险调整后回报(RAROC)指标,建立保持资产质量的长效机制;五是建立功能强大的信贷支持决策系统(CM2002);六是建立垂直集中的风险管理体系;七是深入推进内部评级法二期工程项目;八是加大对分支机构的监测检查力度;九是加强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

  除工行外,中行、建行、农行及其他中小股份制银行也高度重视资产质量管理工作,下大力气解决资产质量问题,不断加强信贷管理体制建设。近年来,这些银行相继建立了包括行业分析、客户评级、授信管理、授权控制、信贷审批和监测检查的完整的现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了信贷业务前后台分离、信贷审批分级授权、客户统一授信,强化了监督制约机制,建立了较好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一系列扎实细致的工作为不良贷款率显著下降奠定了扎实可靠的基础。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功不可没

  银行的不良贷款是由于多种原因形成的,除银行自身管理的原因外,还受企业违约、不适当的行政干预以及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的影响,还有其他更为复杂的体制因素。这些因素大多与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不健全有关。在2005年11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金融论坛”上,周小川行长在主题演讲中比喻说,就像鱼儿生存、生长离不开水、氧气、盐分和浮游生物一样,金融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成熟健全的金融生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在逐步建成的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不良贷款率显著下降的重要外因。近年来,在央行的积极倡导下,不断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为从源头上防范不良资产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此外,建设符合国际惯例、适应中国国情、满足市场需求的社会信用体系,为防范不良资产的形成营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同时,通过建立健全具有良好连通性和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为防范不良资产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因此,除商业银行自身加强风险控制和资产质量管理外,由全社会共同推动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切实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作出了巨大贡献。

  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在距离银行业全面开放不足一年的今天,中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到一位数,终于迎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性成就。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始。站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相信,我国银行业总体风险状况将进一步向好的方向转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99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